不要讓心堵塞了“最後一公里”

時間:2014-04-08 18:54   來源:環球時報

  “自己天天同群眾打交道,有的父母等親人也在農村,該做的、能做的也都做了,可以説與群眾‘零距離’,為何還要求我們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呢?”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開展以來,基層黨員幹部中有這樣疑惑的還不少。

  這是心堵塞了“最後一公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時説,“服務實效最根本的還是我們內在要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像焦裕祿同志那樣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沒有條件也會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要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基層黨員幹部就要常懷“三心”。

  首先是常懷“真誠心”,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基層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聯繫更直接、更緊密,最了解群眾,所做工作應該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援。可是,為什麼群眾生活好了,對幹部的評價卻降低了?為什麼做了那麼多事、付出那麼多艱辛,卻得不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援?導致這些問題的因素固然多,但歸根結底是一些基層黨員幹部對待群眾缺乏真誠之心,把群眾觀點淡忘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對幹部的感情就淡漠了。走群眾路線,基層黨員幹部就要常懷真誠之心,多進農家院壩炕頭聽民願,常思民心知冷暖,多到群眾中間問寒問暖、問需問求、問急問難,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同呼吸才能心相印,心相印才能共命運。

  其次是常懷“責任心”,給群眾辦事盡力盡心。在服務群眾上,基層黨員幹部為群眾做了不少實事好事,群眾都記在心裏,寫在臉上。但是,我們要看到,部分黨員幹部不願走出辦公室,不願深入基層現場調查研究,心頭對基層工作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對群眾訴求的事推諉扯皮、踢皮球,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實在不行口頭“打白條”;個別部門習慣於“批字”“蓋章”甚至“不審批不知道幹啥”,導致群眾要麼訴求無望、辦事無門,要麼就多次來回折騰,既傷財、傷神又傷感情。為群眾路線服務,要有強烈的責任心,要切實肩負起黨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把群眾的事辦實辦好。

  第三是常懷“公僕心”,始終把群眾當自己的恩人。個別基層黨員幹部以“父母官”自居,且高高在上,把供給自己俸祿的百姓當作“子民”,不把他們的利益、訴求、疾苦等放在眼裏,既疏遠了幹群關係,也沖淡了幹群魚水之情。“當官猶如當保姆”,拿著人民的俸祿,就理當勤勤懇懇、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多幹少説,想問題、做事情,都要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為標準。這就要求黨員幹部常懷一顆“公僕心”,真心誠意善待群眾,心甘情願地為他們做事,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之心。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時要求黨員幹部,“要把群眾看成我們的父母,看成我們的兄弟姐妹”。

  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實現與群眾“零距離”,就要常懷真誠心、責任心、公僕心,始終把群眾當恩人,把他們的事當自己的事,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並殫精竭慮做實事。這樣為人民服務,才會收到實效,群眾才會滿意,黨員幹部就會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援和信任。(台灣網網友:易延端)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