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文憑”怎麼治?

時間:2014-04-08 18:55   來源:環球時報

  據媒體統計,十八大以來落馬的60多名副廳(局)級高官中,擁有博士學歷的至少12人,約佔1/5。抽樣調查顯示,九成以上各級官員參加過“學位速取”培訓。有人稱這些人“不學無術,圖虛名,招實禍”,稱應該“把這些博士招來考一下”。(時代週報)

  曾經有句笑話:因為他是領導,所以他是權威;因為他是權威,所以他是專家;因為他是專家,所以他是權威;因為他是權威,所以他是領導。説到底,之所以能權威專業的理由,就在於他是領導。

  把這個笑話和這篇新聞放到一起,就得出這樣的結論:能成為領導,因為他的“文憑高”;而他的“文憑高”,就因為他是領導。看到這,恐怕沒有人能夠笑得出來。

  從隋文帝開科取士開始,學歷文憑一直就是士人入仕的基本條件。唐高宗時期薛元忠貴為宰相,卻以“始不以進士擢第”為平生第一大恨;宋朝“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而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要及矣”;明朝“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這在提升了官員隊伍文化水準的同時,給了寒門士子施展抱負的機會,但是很多無恥之徒也妄圖採取各種手段作弊,借此敲開仕途大門。

  而今天,一些腐敗分子不僅把高等教育、在職培訓當著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工具,也把它作為自己搭建人脈、鋪平仕途的舞臺,甚至打著學習的幌子,進行公款吃喝、公款旅遊。於是,利用各種機會外出學習培訓,獲取甚至牟取更高學歷,把原本純潔的高等教育搞成了官學勾結、官商勾結的工具。不僅滋長了腐敗,敗壞了社會風氣,也極大地損害了學術尊嚴,讓原本乾淨的文憑證書如同注了水的豬肉,變得一文不值。

  要提升幹部隊伍的科學文化素質,固然需要一支知識化、專業化的官員隊伍,但更需要官員隊伍的高素質、高能力。如果一味的以文憑論英雄,學歷論成敗,而不加以甄別,就很難避免官員為自己的學歷“加碼”的問題和泥沙俱下、龍蛇混雜的局面。

  因此,要徹底杜絕“注水文憑”的出現,除了對造假者施以重懲,更應該對目前的官員選拔進行反思,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任用規則,提拔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擔當、有品性的官員。(台灣網網友:周文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