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低是日本執錯誤史觀的原因

時間:2013-08-15 13:33   來源:台灣網

  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過去了68年。在這68年裏,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戰後的德國對歷史做了重大反省,全民帶有強烈的懺悔意識,獲得了相關國家的寬容。德國作為曾經的法西斯軸心國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沉痛傷害,但如今的德國卻是在歐洲推行和平的主要倡導者,為世界和平事業做出了貢獻。

  在1970年和1995年,兩任德國總統對二戰中遭受德國納粹迫害的死難者下跪致歉,讓世界看到了德國坦誠面對錯誤的胸懷,並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同時,也讓德國更加成熟,擺脫了法西斯創傷的陰影。反觀之日本,近些年來大有軍國主義復燃的跡象,日本政府帶著錯誤的二戰史觀,一直對二戰中所犯罪責保持回避甚至否認的態度。

  和平走勢與歸屬感的強弱相關

  德國能很快被曾經被其侵害的國家所認同,是借著“歐洲歸屬感”的價值觀念。1016萬平方公里的歐洲與中國陸地面積相當,且在歐洲林立著諸多國家,彼此間的交流經濟、文化、政治交流比較頻繁,本質上來説歐洲各國同根同脈。因此歐洲人民對於“一個歐洲”的認識同對國家的概念是一樣深刻的。在歐洲歷史上曾出現大一統的時期,而德國也是這個家族的一份子,因此德國對歐洲是有一種歸屬感的。再加上現在的歐盟更是把歐洲各國擰成一股繩,漸漸地代替歐洲在國際上用一個聲音説話,也促進了這種歸屬感在歐洲人民思維裏紮根,所以現在的歐洲各國少有糾紛。

  中國人民對中國的強烈歸屬感,是現在中國能夠快速發展的資本。中國歷史上也曾多國林立,在戰亂紛紛中經歷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特殊階段,才迎來了今日祖國一統的壯麗山河。根據中國社科院相關機構最近進行的“中國公民政治文化”問卷調查:90.03%被調查者對“作為中國人,我很自豪”持贊同態度;72.23%被調查者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對個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可見中國人對自身的歸屬感是極其強烈的,因此大家才會更努力地去維護社會秩序,去建設國家。中國每年保持高經濟增長,每人平均收入每年穩步提升,社會事業繁榮昌盛,這一切的背後都與國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有著巨大關係。

  “孤島”地緣使得日本易被孤立,因為不安全感的加深日本對歸屬的尋求。日本是一個島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6900多個小島嶼組成,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陸地狹小的日本在古代與外界的交往並不方便,這給日本在心理上種下了孤獨感。古代日本多次派船拜訪中國,學習借鑒中國技術和文化,這其中除了是為了強化日本的內涵和發展基礎,更重要的也是為了打破日本存在已久的孤獨感。從友好交往中,日本漸漸找到對自身的認同感,填補了外交空白。古語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唐宋時期中日間的友誼也並非一汪海水所能隔開的。彼時的日本對中國是有強烈的歸屬感的。

  日本為求認同自建歸屬感時代

  雖然日本曾經對於古代中國是有所歸屬的,但現在日本明顯對同屬東亞文化圈的中國有所排斥。東亞文化圈以傳統中國文化為主,日本深受熏陶,對日本的影響深遠,包括如今的日本建築、榻榻米、跪坐禮儀、書法、日本刀、和服等仍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身影。尤其是日本文字更是和漢字有著極大淵源,中國人一般閱讀大段日本文字時,對內容理解並無障礙。在中國曾有過一個關於中國文化斷層的爭論,有人説“崖山之後,再無中國”,也有人認為“清兵入關,華夏不在”,無論怎樣但都體現了中國在改朝換代中帶來的歷史之殤。而這恰恰也是日本認為“中國已死”的判斷依據,盡得真傳的日本便開始反客為主,不再以曾經的“師傅”馬首是瞻。

  日本以正室自居會産生認知障礙:中國雖然還是中國,但中國傳統文化卻已不是中國文化。文化更強調的是傳承而並非傳統,很多惡習舊俗會被歷史自然淘汰,無需往復。在日本就仍然流行“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崇尚大男子主義對婦女權益的過度剝削,而習以為常的女性更是對此種在男權壓迫下的生活奉為榮幸。日本會産生這樣的認知障礙與其自身長期封閉的環境有所關係,而強調傳統一詞更加深日本對自己“匡扶大義”的認同和信心。

  現在的日本對中國並無歸屬感,就算有那也是曾經。身為“八國集團”中唯一的亞洲成員,日本明顯是更親西方國家的,自然而然會將自己劃入西方國家的行列。但是日本不是西方國家,也難以從沒有相通的歷史背景和地緣聯繫的西方國家那獲得歸屬感以及認同。現在的日本更希望周邊國家能對其有歸屬感,對於一個曾經強大現在依然強大的國家而言,希望永遠跟在別人身後甘做小弟的想法是一種羞恥,是嚴重違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而日本現在也在試圖改變這個現狀。

  單靠拳頭無法贏來別人的認可

  日本日益膨脹的軍事野心,重振國內經濟的宏圖大志,強勢外交獲取聲援的嘗試,都是為了增強日本威信所做的努力。更為深層的目的是打造一個“日本歸屬”的時代,建立各國對日本的歸屬感。這看似天方夜譚的事情並非不可能,曾經的中國做到了,如今的美國也能做到,只是要想達到這樣的影響力,單單靠自己的強大是無法實現的。

  屈人以兵是下策,以德信服是王道。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也無法做到以德令諸國信服。因此美國雖強,也不敢在國際上太肆無忌憚的行事,在很多時候也必須考慮輿論的壓力,而敢在其面前拂袖而去者也未必少之。俄羅斯庇護美國“監控門”醜聞爆料者斯諾登的做法,就是給美國的一記耳光。日本應該認清這點的現實性,不可再做“軍國主義帝國”的春秋大夢,不應違背國際輿論的意願,做出任何對二戰史觀進行扭曲和歪解的行為。

  尊重歷史,照顧相關國家和人民的感情,對所犯罪孽做真誠的懺悔,既是日本被世界所包容的前提條件,也是日本可以獲得別國認同的基礎。否則一個言而無信、不知悔改、只知武力征服的國家,又有多少人會對其信服呢?更遑論能夠讓各國對日本形成歸屬感,以日本為中心的構想就如同日本經濟衰落前的泡沫,總會破滅的。

  日本一系列挑戰鄰國的倡狂舉動,如修改和平憲法、參拜靖國神社、擴充軍事裝備等都在加速日本“日本歸屬時代”幻想的崩塌,也加快了日本脫離東亞圈子的速度,使日本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孤島”。(台灣網網友 周成洋)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