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隱瞞核污染事實恐將引發信任危機

時間:2013-08-12 15:53   來源:台灣網

  “核危機”一詞最近又與日本扯上了關係,但同時另一個詞“信任危機”也闖入了我們的視野。根據最新媒體報道,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每天至少有大約300噸核污水洩露進大海。當日本民眾知道這一消息時,指責安倍政權有意隱瞞事實,企圖謀取私利。

  事實上,控制福島核事故後續情況公佈的時間,是安倍政權有意為之的。上個月23號,東京電力公司首次承認污水已經通過地下滲進大海時,正是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束、執政黨自民黨取得大勝後兩天。像這種關乎日本國民生命健康以及海洋環境和相關國家利益的大問題,日本方面應當在第一時間就召開記者會向世界公佈核污水泄漏情況和進展。

  有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在接受檢查的大約13.3萬名日本兒童中,有三分之一患上了甲狀腺結節和囊腫,這一比例在2012年則超過了40%。核危機引發的生態環境惡化仍在加劇,來自福島地區的蝴蝶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基因突變。從今年3月份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半徑20公里海域捕獲的大瀧六線魚體內,檢測出的放射性銫超過日本標準的7400倍。 

  可見2011年雖然過去了很久,但是核事故的陰影仍然籠罩著日本,且核污水將通過洋流作用擴散,進一步破壞海洋環境。日本政府隱瞞核污水泄漏的具體情況和危害程度,是對國民的不負責,對自然生態的不負責,對別國生存環境的不負責。國民不知道目前生存環境的安全程度,食用相關水産品和接觸受核污染水質都有可能對自身健康造成危害,同時核污水的泄漏致生態環境惡化使得海洋生物正面臨著一場災難,其次核污水對海洋的污染將牽連到相關國家並打擊該類國家的海洋漁業。

  日本政府對國民的刻意隱瞞和對資訊選擇性地公佈,會讓民眾對現政府産生不信任感並引發社會恐慌情緒。造成恐慌情緒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民眾對災難的嚴重性的懼怕,二是民眾對災難的不可知性的揣測。日本政府這種不負責的行為是唯恐天下不亂的表現,政府在在事關國民生存的資訊上的不透明,會使國民處於未知的危險邊緣,一旦有民眾聽到一絲點風吹草動便會草木皆兵,如燎原之勢蔓延情緒讓社會裏彌散著一股壓抑的、警惕的、不信任感氛圍。

  由核危機引發的信任危機是次危害,但卻比核危機更危險。信任是維持社會秩序和道德的正常運轉的齒輪。如果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喪失,那麼社會秩序也將紊亂,社會道德也將淪喪。盲目,衝動,恐懼等非理性的因素會導致全民瘋狂。同時信任危機也極易産生極端事件。正如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在日本本土都還沒有燃燒多少情緒,可是一海相隔的中國卻上演了一齣鬧劇。

  在當時,中國一些黑心商販利用福島核事故危機的大旗為“鹽慌”做起了賣力的宣傳,通過輿論的惡性傳播擴大謠言力度謀取利益。此後便在中國東部沿海一些城市發生了一起又一起的“搶鹽潮”,有的百姓便在家裏囤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存貨。最後政府官方出面辟謠,此場風波才算終止。而那些原來的買鹽客看著家中堆積的食鹽,大多最後都淪為了送鹽人。鬧劇的背後實為外國公民對日本政府控制核危機能力的不信任。

  那麼,為何當初日本社會在面對自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以來全球最大的核事故時,依然能夠井然有序呢?因為核事故引發的核危機涉及到全球利益,當時的日本處在輿論的焦點,更為重要的是初碰此事的日本國民會不安,所以日本政府就實時地跟進核電站的情況以及補救措施的進展。正是政府資訊公開和透明這一舉動,讓民眾對核危機事態的發展有了大概的了解,對事物的可知性又將他們拉回理性的線上。

  然而此次情況卻與兩年前有所不同,第一、媒體輿論的焦點不同,日本最近新聞不斷,媒體主要把視線對準日本政治軍事上的一系列動作,主要是擔心日本軍國主義的復燃。第二、日本現政府需要窮盡辦法抑制壞新聞的出現,無論是安倍晉三上個月參加大選前,還是大選勝利後,為了讓民眾對安倍政權的支援率保持高位,安倍政權必須小心處理敏感消息。第三、安倍晉三有意重啟核電站,無論是對日本經濟發展、供電需求、還是推進核電技術都有絕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對安倍實現許下的復蘇日本經濟的承諾有所支援。

  從以上三點可得知,日本政府不予第一時間公佈核污水泄漏的具體情況,不發佈任何關於核污水危害的正式報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日本政府對國民的隱瞞體現的是對國民的不信任,即不信任國民在知道核污水泄漏情況後仍能穩定支援現政府。可是,日本政府對國民的不信任也將反作用於政府本身,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存疑,恐將引發比核危機更危險的信任危機。 (台灣網網友 周成洋)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