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經濟”緣何擺了個大烏龍?

時間:2012-10-23 16:44   來源:台灣網

  自獲得諾貝爾獎那一刻,什麼“兒子已經不是你的兒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的故居修繕,發展到令國人瞠目的“投資6.7億元,弘揚紅高粱文化”,“種一萬畝紅高粱,每畝地補貼一千塊錢”的大大手筆,莫言家鄉——高密市相關部門可謂喧賓奪主,賺足了眼球。雖然,部分“前戲”有些調侃的成分。(據新華網)

  必須承認,如此“宏大的計劃”,沒有超乎尋常的想像力是萬萬杜撰不出來的!沒有超乎尋常的折騰能力也是不敢如此忽悠的!在喧鬧了一陣子之後,雖然相關部門“緊急”回應稱“部分媒體的報道存在失實、誇大之處”,由於給曾經採訪報道此事的媒體“留了底稿”,而且提供者還是一管委會負責人,惹得部分記者嚷嚷著“與當地有關人員當面核實有關資訊”。

  説起中國的高粱,其又名蜀黍、秫秫、蘆粟、茭子、木稷等,《本草綱目》“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糧缺,余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之記載,不但概括了高粱種植的悠久歷史,也概括了其作為“備荒”和“飼料”的基本用途。由於高粱産量較低,特別是較糙等難改屬性(牲畜食用過多亦消化不良等),即使後來可作為釀酒原料,但效益一直無法提高,遭到大多數了農民棄種(亦有長期的坑農政策使然)。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莫言獲獎的東風,其家鄉個別人欲撿起曾經的遺棄物,試圖“變廢為寶”的熱情與企圖還是可以理解的。然而,6.7億元鉅資來自哪?是純粹企業的“願賭服輸”行為?還是拿納稅人血汗錢的“盲目立項”?特別是“種一萬畝紅高粱,每畝地補貼一千塊錢”的“觀景效益”到底有多大?都要交代清楚才是。 

  令人欣慰的是,相關部門的“緊急辟謠”,使得“高粱經濟”大有擺個烏龍就此了之的態勢,加之,莫言“很多消息風風雨雨,我都沒聽過,不可當真了。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誤傳,有的是開玩笑,各種情況都存在”的淡定,讓我們對“應該不是真的”多了幾分期盼,也對這種過度消費文學,特別是對勞民傷財的瞎忽悠與亂折騰多了幾分鄙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頂梁柱”,GDP過4萬億的山東已經率先跨入了寸土寸金的城市化快車道,在經濟活動較為活躍的膠州半島,尤其如此。“拉弓沒有回頭箭”,對於“高粱經濟”這樣的大手筆,社會效益固然要考慮,經濟效益同樣也要考量,是賠本賺吆喝?還是賠錢造景觀?必須慎之又慎。畢竟,我們一拍腦門就“立項”鬧出的笑話,特別是造成的巨大損失已經不勝枚舉了。

  順便再説一句:伴隨著“鄉俗文化的回歸就是最大的時尚”早已漸入國人之心,我們當然不會反感高粱,也不會反感以高粱為代表的鄉俗文化,更不會拒絕發展與之渾然天成的旅遊經濟,我們所厭惡的僅是那些“張嘴就來”的假、大、空,尤其是那些與鄉村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連綿積澱背道而馳的瞎折騰。 (台灣網網友 孫雨果)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