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不幸福更有意義

時間:2012-10-16 08:46   來源:台灣網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央視記者董倩也對他進行了幸福調查。莫言説他不知道。他説:“幸福就是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體健康,精神沒有任何壓力才幸福。我現在壓力很大,憂慮忡忡,能幸福嗎?但是我要説我不幸福,你就會説太裝了吧,剛得了諾貝爾獎還不幸福。”(10月15日中國新聞網)

  莫言關於幸福的回答,出乎許多人的意外,耐人尋味,也是國內新聞熱點。

  幸福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但關於什麼是幸福,似乎是“哥德巴赫猜想”。自人類有文字記載歷史以來,對幸福的回答形形色色,林林總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哲人們窮其智慧,説得都不無道理,但又都不是最終答案。因為幸福是主客觀的統一體,是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

  幸福不是憑空産生的,離不開一定的客觀條件,包含著一定的客觀內容,與人類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如,衣食住行等。但這些客觀內容與幸福並不直接劃等號,幸福還包含著主觀內容,是人對幸福客觀內容的感受或主觀評價,這是幸福的更深刻的內容。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幸福客觀內容的感受或主觀評價是不一樣的,幸福的主觀性更強。對張三而言,感覺幸福,對李四則可能不幸福。幸福也因時代的變遷而有差異,總體上是豐富提升、人類不斷追求的過程。人類只能接近它而不可能完全實現它。

  既然對幸福的回答永遠不可能是絕對真理,調查幸福的價值也就不大。非要調查幸福,起碼要有一個公認的、具有相對意義的幸福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在沒有這個標準的情況下,讓被調查者回答幸福還是不幸福,確實很難。某些人説他們幸福,他們就真得幸福了嗎?某些人説他們不幸福就真得不幸福了嗎?有的人因為認識境界低,降低了幸福的標準,反倒把不幸福説成幸福;有的人不適當地提升了或超越了幸福的時代門檻,卻説自己不幸福。還有,有些人的回答言不由衷,是怕給自己添亂,可信度有多少?你信哪個?由此不難理解莫言何以回答“我不知道”,這個回答顯然是明智的。

  對幸福的回答,説不清楚,難以統一。但人們對不幸福的回答卻是清楚的、一致的,這就是百姓對身邊事的不滿,這些事讓百姓糾結,感覺不幸福。對不幸福的調查更有意義,弄清了哪些事讓百姓們不幸福,通過改進工作解決問題,彌補幸福“短板”,肯定有助於增強百姓的幸福感,何樂不為?記得去年初,提升百姓幸福指數是國內各地最響亮的主題詞,讓百姓翹首以盼。一年多過去了,實現得怎麼樣?特別是百姓關心的事情哪些還沒實現?這倒是值得調查的。(台灣網網友 于文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