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言效應”看國人的戀獎情結

時間:2012-10-16 08:41   來源:台灣網

  莫言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一夜之間“莫言”成為了商界炙手可熱的經濟熱詞,“莫言概念股”上週五大幅走強,“莫言圖書”網上及實體店都脫銷,“莫言的親筆簽名書籍”網上甚至要價10萬……華西都市報記者調查發現,“莫言效應”已經快速催生出一座經濟金礦。(中國經濟網 10月15日)

  宋大媽在春晚的“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鬥機”逗樂了億萬國人,也證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該物品的價值。

  莫言在本月11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以其獨一無二的稀缺性,當之無愧的成為了中國文壇乃至中國的“戰鬥機”。 諾貝爾文學獎一直是國人的心頭之痛,從魯迅先生拒絕諾獎的提名到如今莫言獲獎,近百年間,國人以文化大國自居,作家、作品更是多不勝數,卻無一人能獲此獎項,這期間雖有華人得獎,可終究不是中國籍,難免有些許遺憾。

  正當國人在不斷的希望、失望中,莫言獲獎了,國人圓夢了,舉國沸騰,很有當年北京奧運會的激情。於是乎,一時間洛陽紙貴,各地的莫言全集脫銷了、莫言的手稿升值了百萬、莫言的作品被各公司搶著改編成電影了、莫言的作品要被編入教科書了、各家媒體都在介紹莫言了……

  對於莫言獲獎,筆者和國人一樣,甚是開心,因為他結束了國人無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可當全國一股腦的掀起“莫言風”的時候,筆者不免擔心,現在舉國皆談莫言,好像不認識莫言都不好意思出門跟鄰居打招呼了,這種心態到底能不能要?

  莫言獲獎其實有點像古代高中狀元,十年寒窗無人知,一朝成名天下聞。莫言做為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實力自然是無可厚非,但在他沒獲獎的時候,他的知名度也僅限于文學界,大部分人可能都沒聽過他的名字,更別説看他的作品了。如今獲獎了,人們都搶著買他的書,以示自己緊跟時代的潮流。在這群人中,有些是真心喜歡文學的,還有些是跟風的,對書的內容無多大興趣,只要自己手頭上有一套莫言全集就行。

  諾貝爾獎給國人帶來了什麼?除了成就了一個叫莫言的人,似乎對國人的生活並無多大的影響,那緣何如此多的好事都迫不及待的找到莫言,只能説是因為人們太于注重虛名,倘若不是獲獎,莫言依然只是莫言,成不了莫大師。人們對莫言的追捧與其説是對他個人的肯定,不如説是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追捧。其實這種過於迷戀獎項的情節,一直都存在於國人的心中。遠的不説,從奧運會冠軍們回國所受到的特殊待遇,就可以知道國人們是如此癡迷于“冠軍寶座”了。國人已經習慣了仰視冠軍、明星,習慣了他們身上的光環。

  獎項只是對獲獎者的肯定,是希望獲獎者今後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除此之外並無多大的社會價值,筆者希望這番有些不合時宜的話,能夠讓國人在這件事上,少些激情,多些理性,把對獎項的關注轉換成對文學的關注,把對大師的仰視轉化成努力的方向,如此這般,才不會莫言成為中國文壇上的獨苗苗,也不至於孤芳自賞。 (台灣網網友 李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