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師“鐵飯碗”宜細思量

時間:2012-09-11 14:28   來源:台灣網

  近日,上海北京均傳出消息稱中小學教師資格終身制將打破,教師每5年將認證註冊一次。如果考核不合格,將退出教師崗位。從2012年起,上海中小學教師只有連續註冊五次,即任職25年以上,才可免註冊。 (9月10日《新京報》) 

  今天的中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中小學校的教師是培育他們的“園丁”,當然不能濫竽充數,師資隊伍必須優勝劣汰。打破中小學教師資格終身制,意義正在於此,國外也流行這一做法。這一舉措將倒逼中小學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充電”,主動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智慧結構、教學理念、教學能力等,這對提高中小學的教學品質,無疑是個促進。顯然,打破中小學教師資格終身制,可謂深化教育領域改革的一項有益嘗試,應當推而廣之。事實上,不僅中小學校的師資隊伍必須優勝劣汰,教育領域的所有教學單位如高校、職業學校等,都應當打破教師資格終身制。

  打破教師資格終身制,不能一破了之,對一些問題也應當考慮。定期註冊的考核政策可否人性化一些?按照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教師每5年將認證註冊一次。如果考核不合格,將退出教師崗位。對年輕教師來講,定期註冊的考核不是什麼負擔,但對年齡較大的老教師也許就是較重的負擔,可能會分散他們教學的時間與精力,讓他們覺得是個額外負擔。可否“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根據教師從事教學的年限、業績等區別對待?

  要考慮教師的退出機制。五年一註冊,一旦哪個五年被註冊掉了,離開了教學部門,還能幹什麼?總得給碗飯吃吧?按照現有的制度設計,不少農村教師恐怕難以通過註冊,一旦被“掃地出門”,誰來填補他們的位置?誰來支撐農村教育的“半壁江山”?沒有通過註冊的農村教師幹什麼?

  註冊考核要以教學為中心,避免流於形式。在考核問題上,我們有過太多的形式主義。如,在一些高校,考核教師的業績、評定職稱時,不看教學,而是考核發表的論文數量、承擔了多少科研課題?以致于一些高校教師無心教學或輕視教學,把功夫下在旁門左道上。現在,人們擔心,中小學教師資格註冊的考核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如果註冊考核是看教師取得了什麼學歷、考了多少證、發表了多少論文,勢必“穿新鞋走老路”,失去了註冊的意義。教師以教學為本職,註冊考核須與教學掛鉤。教學不行,別的都沒用。(台灣網網友 于文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