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青春片該何去何從

時間:2015-07-27 08:59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電影暑期檔,青春片一如既往地成為重頭戲。6月19日,陳國富監製、肖洋執導的影片《少年班》上映,以此拉開了今夏青春片的大幕。7月初,《小時代4》《梔子花開》和《少女哪吒》密集上映,著實佔據了暑期檔大半壁江山。

  青春片的勢頭走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電影生産對受眾群體的“精準投放”。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的核心觀影人群中,“大學本科及大專”佔比81%,“碩士及以上”佔比10%,累計超過90%。正是這批80後和90後,構成了中國最有活力的觀影人群。

  然而,國産青春片的品質水準和它在數量上的“春天”恐怕並不能匹配。除了後續乏力的票房表現以外,青春片口碑也正面臨滑坡。有評論這樣總結當下的國産青春片:“愛情就是懷孕,離別就是出國,傷痛就是有角色人物去世”,細膩的情緒體驗被簡單粗暴的橋段窠臼替代,並且這些情節之間,往往都是突兀的。無論是從對“青春”現實的理解與表達,還是從劇情內在的情感與邏輯,大多數青春片都表現欠佳。

  青春片除了堆砌消費標簽、佔據市場份額,應該在作品的內容和內涵上作什麼努力,是創作者們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今年,有兩部上映作品值得關注,一部是爾冬升導演的《我是路人甲》,描寫了在橫店影視城當群眾演員的年輕“橫漂”們這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以質樸的表演風格和顆粒感的鏡頭表達,營造了一個真實可感的現實;另一部是李霄峰導演的《少女哪吒》,以乖張的故事設定和詩性的鏡頭語言,試圖對青春話題作個體經驗的解讀。兩部作品,雖然各有韆鞦,在敘事和製作方面都存在不足,但至少擺脫了橋段、標簽的窠臼,對“青春”題材的把握向現實、人物內心傾斜,都不失為有效的努力方向。

  如果我們放眼世界電影市場,日本和美國算得上青春片的“熟地”。在日本,青春片的類型豐富而細化,講述純愛的有《前路漫漫》《戀空》等,表現殘酷青春的有《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告白》等,都是上佳的代表作。在美國,青春片往往作為一個形式,承載了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如《死亡詩社》《在路上》等作品。由此看來,近年來的國産青春片無論是風格類型、情節設置,還是人物設定、表現方法等,都出現一定程度的趨同。

  青春是每一代人都會反覆咀嚼的重要回憶,既有時代的共性,也有個體的特性,既有奮鬥的、熱血的,也有迷茫的、挫折的。青春這個話題之下,有事、有理、有情、有人,然而最重要的是,有真實,有夢想,可以説是藝術表達經典的主題。電影人除了有市場意識以外,更應該從複雜的現實與內心做起,不負青春真誠的希望。(許雲澤)

編輯:陸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