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裏那些被販賣的青春

時間:2015-04-28 09:39   來源:京華時報

  週六到小區旁邊公園運動,小廣場在放露天電影,非常古早感覺。走近識別出來是《艋舺》,站在那裏看了一會兒。《海角七號》和《艋舺》是這波綿延十多年青春販賣的高起點。

  説青春片,不能不提更早一點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的這部作品是一座高山,後面所有懷舊、疼痛、唯美的青春標簽電影都沒有跨越它,這是一部有野心的片子,把青春和少年心,放在時代的碎片中一起殘酷碾榨。

  之後《那些年》《中國合夥人》《致青春》,以及《萬物生長》,不再那麼憤怒暴力。同是青春品相,《匆匆那年》並沒有更奪人之處,豆瓣評分低迷,票房卻一路飄紅,時無英雄豎子成名。《匆匆那年》高分低能的背後是一次成功的項目運營。

  類似《匆匆那年》中語焉不詳的互相虧欠,《致青春》的主題是辜負。女神負責高高在上然後被辜負,花癡負責奮不顧身死纏爛打然後被辜負,有志青年負責分毫不差起大樓辜負別人然後辜負自己,屌絲負責一生配角默默守望然後被辜負。別小看辜負和虧欠之間的微妙差異,後者就是沒有前者走心。趙薇説,青春還有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焦慮,她怕自己終究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就像一粒石子被丟進大海。《致青春》的真誠恰恰來自趙薇的焦慮,事實證明,小燕子眼大有腦的確是一個能用行動化解焦慮的人。

  來自富足華麗星球的《小時代》,生活水準完勝百分之九十在水深火熱中自強不息的小白領。先富一步不等你們了的導演郭敬明説:《致青春》中簡陋的校園和生活我不熟悉。“郭富貴”對鄉土兮兮的70後校園不熟,不知道對“青春教父”張一白給出的85後校園迷情有沒有一點共鳴呢?

  “青春教父”張一白説了,《匆匆那年》不重故事重情緒,青春就是一種情緒。所以他弄來年逾三旬的臺灣帥哥彭于晏演北京高中生,讓他一口臺灣腔地在北方校園裏大喊大叫。票房號召力是剛需,青春就是違和,就是無理性,沒有什麼不可以。張一白充滿商業元素的作品中沒有青春焦慮,但青春符號一應俱全,從明星的超齡使用,到發行攻勢的節奏把握,到女神王菲的價值挖潛,各種運作銜接溜圓水滑,不愧為“中國最具商業價值和最有商業眼光的導演”手筆,於是《匆匆那年》匆匆賺了大錢。

  實在要比較的話,馮唐李玉版的青春片,毀滅得更加生理和觸碰生死。韓庚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少年,《麥田守望者》中的霍爾頓,《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馬小軍。電影中韓庚的三任女友,小滿純粹,白露為愛放手,柳青難言複雜,代表女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歸結為兩個字:幻滅。

  站在小區公園的露天電影螢幕前,比現在更青春的趙又廷、阮經天們廝殺正酣,一晃十多年。(黃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