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片沒有觀眾不能怪“崇洋媚外”

時間:2012-03-08 09:29   來源:千龍網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演員宋春麗在兩會現場接受採訪時表示,加大海外影片的引進,對中國電影界是機遇又是挑戰。她認為,“我們國産片有時候沒有觀眾,不排除少數觀眾有時候會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對我們民族的東西不那麼太認可。” 

  作為中國演員,希望國産片崛起,希望中國民族元素得到更大認同,這種情結,無疑是理性的,值得讚揚。前不久,中美兩國簽署一份新的電影協議,其中包括海外分賬電影配額從20部增加到34部等內容。外國影片的來勢洶洶,也讓拯救國産電影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課題。 

  在文化的問題上,簡單拿崇洋媚外説事,容易陷入誤區,偏離問題實質。這是文化價值多元的時代,任何民族文化都必然被納入到世界文化洪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是一種普遍的文化共識。中國電影作為文化産品,必須反映中華民族的價值元素。國産片令觀眾失望,不是本土價值文化成分多了,恰恰是少了。 

  也就是説,不是觀眾對民族東西不認可,在崇洋媚外,而是國産片沒能“民族性”做透。宋春麗説,當初觀眾看完《離開雷鋒的日子》之後都説好,這也證明,把中華民族傳統文明價值的東西做透,能得到觀眾認同。只不過,時代在發展,觀眾文化品位與價值判斷也在變化,對文化價值思想與表現樣式,也就有了更高要求。在今天,那種“臉譜化”的文藝作品,肯定難以打動人心,就在於觀眾希望看到符合當下社會普適審美標準的作品,至少要給人性留存更多的空間。 

  很多外國電影打動中國觀眾,也不是因為這些電影製作技術手段有多麼先進,而是在人性與價值方面擊中人心。導演陸川曾説,“《阿凡達》讓我知道,我們差的不是技術,技術是可以拿來的;《阿凡達》突然讓我意識到,我們電影的情懷和簡單的美好距離有多遠;我們和清澈的純真距離有多遠;我們和炙熱的夢想距離有多遠”。現在很多國産片連情懷、美好、純真等最基礎的價值,都成為稀缺的文化元素。一些國産片只是以國家意識在進行宏大敘事,對個體生命尊嚴缺乏足夠尊重,這種文化錯位,才是國産片遭遇拋棄的重要原因。 

  此前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産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曾為拯救國産電影開過藥方。比如,按照這個行政指令,要認真落實年放映國産電影時間不低於年放映時間總和三分之二的有關規定,同時還強調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應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文化産品要真正贏得市場,關鍵還是要依靠價值競爭,強迫式消費不可能讓觀眾覺得那是文化大餐。 

  一些觀眾喜歡海外影片,不喜歡國産片,絕不是什麼崇洋媚外,更不是對民族的東西不認同。這就如同中國球迷普遍喜歡看外國足球比賽,一提到國足就一臉不屑是一個道理。其實,今天的中國球迷水準要遠遠高於中國足球,如果國足能再踢進世界盃,大家看電視時自然就會把頻道轉到國足轉播上來。同樣,中國電影現在衝奧、走向世界都遭遇了瓶頸,也不是因為中國缺乏有思想有良心的電影人,更不是缺乏懂得欣賞電影的觀眾,而是國産片在文化創新中出現重大短板。 

  低估什麼都不要低估民意的智慧,任何演員也都不應該懷疑觀眾的欣賞水準。要真正拯救國産片,關鍵還是在於文化價值的獨立與創新。這其實與很多文化産業發展遭遇的困境一樣,都需要以最大的開放與包容,將中國文化納入到世界文化體系中,進行自由競爭。(單士兵)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