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電影“全軍覆沒”、“自相殘殺”的“悲傷”

時間:2012-06-11 10:51   來源:工人日報

  日前,一份網友製作的“上半年國産電影全軍覆沒表”“下半年自相殘殺表”在網上曝光,引起上萬網友的追捧,網友紛紛跟帖回應。在網友繪製的這份表格上,2012年上半年是國産電影的“覆沒時間”,下半年則是國産電影的“自相殘殺”時段。

  在一次次衝向更高票房的“輝煌”時刻,這份透射著泥土氣息的“殘殺表”無疑令人頗覺尷尬——國産電影真那般經不起比拼嗎?國內電影市場真有那麼繁榮嗎?

  “悲傷”逆流成河。去年全國電影票房在2010年突破百億元大關之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達到131.15億元,與此同時,業內人士直陳國産片高虧損率的現象屢見不鮮。去年,就曾有人稱了解的情況是,“國産片90%左右都是虧損的。”

  費解的是,高虧損率的背後,卻是國産電影産業“虛火”旺燒。投拍國産影片與票房份額成反比,2011年達到創紀錄的791部,票房佔國內總票房的53.61%,而2010年國産片共生産526部,票房佔總數56%,下降趨勢明顯;另一方面,影院建設步伐高歌猛進,2011年全國城市影院數量突破2800家,銀幕總數達到9200多塊。

  可以肯定的是,以目前的硬體建設速度看,理論上應更有利於大力拉升國産影片的票房。事實上卻是,少數國産影片佔據票房的大多數,絕大部分影片則是血本無歸。許多投資商包括導演對於院線極盡苛責。這些指責並非全無道理,但這些細節並不太可能成為阻礙國産影片確立市場地位的根本癥結。雖然我們對國産影片的進步和努力應該充分肯定,但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相當一部分作品之所以一齣片場便無奈地鎖進庫房,與影片自身品質有著緊密的關聯。就是站在觀眾的角度看,有多少國産影片真正那麼令人留戀呢?另一方面,像《鋼的琴》、《殺生》這樣的少數誠意之作,居然一次次難以收到預期效果。

  就眼下來看,在國內影院中放映的好萊塢大片可謂風頭十足,並不否認許多人是衝著好萊塢這三個字便稀裏糊塗地衝進影院。近些年,好萊塢影片的主要特徵是大投入、大製作,再加上卡梅隆式的高科技噱頭,主要是為了滿足觀眾視覺和聽覺的衝擊力感受,這是商業化時代的寫照。不過,我們也許應該注意這樣一個有趣的事實,即最新的奧斯卡獎將最高桂冠授予只有黑白兩色的“默片”《藝術家》,這或許意味著是對好萊塢一味追求視聽狂歡的堅決斷喝呢。

  曾幾何時,大片的概念一度令國內電影人血脈賁張,經過群體性挫折後逐漸回歸於清醒。姜文空前成功的《讓子彈飛》更是讓人認識到,國産片並非就一定會受到國內觀眾的挑剔抵制,並非在檔期上毫無優勢。

  國産片並非不能鵲起,電影人要率先端正思想,拿出足夠的誠意,充分集中各方智慧,迎難而上,而不是指望制度的呵護恩惠;其次,有必要建立更具公信力的電影評價機制。這個“短板”既充分反映在國內“多黃蛋”式的評獎體系之中,也反映在交口稱讚的影評體系之中,失去正常評價體系的參照,觀眾對國産片的失望之情也就可想而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