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民進黨又給臺灣套上兩把枷鎖,“閉關鎖島”怎會有未來?

2020-08-20 09: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快評第892期】

臺灣夜市。(圖片來源:網路)

  民進黨當局17日一天內提了兩項“抗中”措施,一是嚴格限制陸資赴臺,二是現任或曾任職大陸黨政軍的港澳居民申請赴臺居留、定居,須經跨“部會”聯審。

  這兩項措施,都屬於不必經過臺灣立法機構三讀通過的行政法規。因此要是沒有什麼意外,只要經過60天預告期就可拍板上路。

  其中在緊縮陸資認定標準方面,臺媒報道,臺灣現行所謂“兩岸關係條例”規定,陸資持股需合計破3成才認定為陸資。根據新規範,陸資超過3成的公司、或具有黨政軍色彩、陸資具實質控制力的公司,都將認定為陸資。因此騰訊持股超3成的蝦皮,大陸資本恐具有實質控制力的淘寶,都有可能被列入陸資,受到限制。

  由此可以看出,臺灣凡事都被政治所捆綁,正在民進黨執政採取的“鎖島”政策中日漸與外界隔絕,人為地對外來資金和人員設限,必然導致臺灣投資環境惡化、經濟差、薪資低,這種情況下,企業和人才出走也就是自然的結果,民進黨如此“閉關鎖島”,臺灣怎麼會有未來呢?

  以臺灣“淺碟式”的經濟規模和實力,嚴重依賴進出口貿易,根本沒有“封閉自鎖”的本錢。擴大兩岸的交流合作,本是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的大好事,然而,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決策,絲毫不考慮民生經濟。他們不斷設置各種障礙,阻撓和限制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實際上他們是在限制臺灣同胞的發展機會,損害的是臺灣同胞的根本利益。

  與民進黨當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一直在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紮實推進和落實“31條措施”“26條措施”,以及應對疫情助力臺資臺企的“11條措施”,媒體18日報道,北京再發“26條措施”指南,進一步優化臺胞臺企在京發展環境。

  兩相對照,誰是真正為兩岸同胞的福祉著想,誰是為了黨派私利不惜扼殺臺灣未來發展機會,不言自明。

  民進黨當局好似得了“恐中”症,只要與中國大陸沾邊的事情,一律戴上有色眼鏡“仔細審查”“嚴格限制”,例如不久前國民黨想推動“自由貿易經濟特區”,民進黨當局第一個反應就是大陸會進來,最後以“經濟效益不大為由”否決。對於粵港澳大灣區,臺灣陸委會更是以“促統”工具視之,當然更不可能有合作的可能。

  可悲的是,臺灣經濟就在這樣的禁錮中日漸窒息,失去了發展的活力。新冠疫情導致今年全球經濟衰退,全球最大區域經貿組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年底或最遲明年即將上路,這個區域佔臺灣出口的6到7成左右,臺灣出口與投資將受衝擊;而民進黨當局期盼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或是與美日簽自貿協定,則至今毫無進展,臺灣的科技産業與供應鏈有長期隱憂,在此情況下,民進黨當局竟然只考慮政治利益與意識型態,自斷後路,進一步限縮兩岸交流及經貿往來,強迫企業“脫中入美”,這可能為臺灣經濟與産業帶來巨大風險。(文/石葦)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