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民進黨當局不要把臺灣玩成美國“印太戰略”的炮灰

2020-06-22 09: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快評第820期】

  

    民進黨當局不要把臺灣玩成美國“印太戰略”的炮灰。(圖片來源網路)

  6月11日,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2021年國防授權法,針對中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也正式獲批。

  “太平洋威懾倡議”主要內容一是要在印太地區重建美軍對中國的軍事優勢,二是因應近年來美國把中國列為“主要競爭對手”的定位,加快印太地區戰略地位超越歐洲進程。現在看,美國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更多的還是立足於軍事,企圖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將中國圍堵在東亞大陸,而“太平洋威懾倡議”就是落實“印太戰略”最直接最現實的抓手。

  自從特朗普提出“印太戰略”以來,美國已經開始調整全球軍事部署。美國不顧伊拉克內戰仍頻堅持從伊撤軍,甚至與阿富汗塔利班簽訂了一個並不光彩的協議,留下一地雞毛撤離了阿富汗。最近,又揚言從德國撤出部分駐軍,擴大了美德之間的矛盾。美國的這些做法既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的自私,更是為了實現“印太戰略”把60%軍力部署亞太的規劃。然而,面對力量日益強大的中國,美國似乎有一種無力感,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增長,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各式基地都在中國“東風快遞”射程內,關島已經不是美軍的安全港,數量的增加已經難以形成壓倒性優勢,加速軍事轉型勢在必行。所以,不同於2014年克裏米亞及烏克蘭事件後應對俄羅斯的“歐洲威懾倡議”,“太平洋威懾倡議”更注重美軍能力的轉型提升。今年4月份,美國結束了關島基地“B-52”戰略轟炸機的定期部暑,改派速度更快、載彈量更大、作戰半徑更遠、隱身能力更強的“B-1B”戰略轟炸機頻繁地從美國本土起飛,到西太洋及南海執行任務,就是這種能力轉型的償試,達到“戰略可預判,戰術不可判”的威懾力。

  為了推銷“印太戰略”,凸顯美軍軍力部署轉移亞太的正當性,美軍加大了在臺海、南海的行動強度。在臺海,美國軍艦頻繁穿越臺灣海峽、“B-1B”戰略轟炸機越過沖繩、巴士海峽飛臨大陸沿海預設攻擊陣位,甚至,軍事運輸機沿臺灣島西側上空飛行,挑戰大陸底線。在南海,美國軍艦不斷侵入西沙、南沙進行“自由航行”,逼迫周邊國家“選邊站”。然而,美國的努力並沒有得到盟友的積極響應。前幾天,日本宣佈放棄部署陸基反導系統。美國想在亞太部署中程導彈,中國周邊各國並不願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呼籲中美放下分歧,避免禍及“亞洲世紀”,強調亞太各國不想“被迫選邊”。

  與東亞各國態度截然不同是臺灣島內的民進黨當局。2018年底,美國通過“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正式把臺灣納入“印太戰略”,把臺灣作為遏制大陸的戰略前沿。民進黨當局當然沒有辜負美國的希望,一面倒地投入美國懷抱,企圖“依美制陸”“倚美謀獨”。為了對抗大陸,民進黨當局不顧自身財力加大了對美“軍購”力度,組建F-16v戰機部隊、購入號稱“地表最強”M1主戰坦克。今年,美國又給剛剛勝選連任的蔡英文送上賀禮,高價賣給臺灣18枚重型魚雷,民進黨當局又順勢提出購買“魚叉”岸艦導彈。然而,不斷感謝美國的民進黨當局注意到沒有,美國都認為關島不安全了,把轟炸機撤回去了,一旦兩岸燃戰火,臺灣的機場還有用嗎?美軍艦機在臺海挑釁大陸“護臺”,大陸必定出手懲罰臺灣。炮擊金門時,面對美蔣護航編隊,大陸只打蔣軍不打美艦,臺軍忘了這個教訓嗎?

  美國的軍事力量比中國強大,這可能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會改變的現實。但是,美國要在東亞與中國打一場一面倒的勝仗也是不可能的。“印太戰略”確實增加了中國的軍事壓力,但現在看來,很可能是美國的“獨腳戲”,“獨木難支”將是美國的未來困境。“印太戰略”會改變嗎?肯定會,“印太戰略”給了俄羅斯喘息的機會,普京不會甘於做一個二流配角,近來,俄羅斯戰略轟炸機飛臨美國本土,戰略核潛艇重啟巡航,修改核武運用規則,不斷試射超高速武器,就是在宣示俄羅斯的實力。美國削弱北約駐軍有利於歐洲作為一極的崛起。到那時,美國會突然發現中國只是維護自身的利益,並不威脅美國的霸權,重返歐洲又是迫切需要了。在這種風雲詭異的世界格局中,“筆尖”一樣大的臺灣還有多大價值?要麼是中美交易的籌碼,要麼就是中美競爭中的炮灰。到那一天,蔡英文們乘專機飛美國飛日本了,臺灣人民呢?

  臺灣同胞,千萬別讓民進黨當局把臺灣玩成美國“印太戰略”的炮灰!(且十)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