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思維造就臺灣的流浪境遇

時間:2014-05-23 16:07   來源:台灣網

  臺灣高等教育産業工會日前舉行記者會,引用臺當局“教育部”的統計數字,指為提早因應少子化導致生源劇減,許多私校以超額及授課時數未達鐘點為由資遣教師。從2009到2013年短短4年內,私立大專院校教師員額就減少了1015人,不僅讓擁有博士以上高學歷者想在大學任教一職難求,更出現強制資遣超額教師的裁員潮。

  臺灣《工商時報》23日社論指出,這股在島內私立大專院校引爆的裁員潮,其實只是當前臺灣高等教育諸多問題的一個環節而已,全文如下:

  當前臺灣高等教育的其他怪現象,至少還包括:培育過多的博士生,造成博士滿街跑。不是任教機會一職難求,就是只能擔任形同廉價勞工的兼任教職,流浪全臺各校兼課,實質所得每月還不到4萬(新台幣,下同)。但另方面各私立學校卻又充斥由官員、公務員及公立大學退休轉任的所謂“雙薪教授”,也就是一邊領公教人員月退俸,另方面卻又可以在私校擔任專職教授,順便當起學校的“門神”。粗估這類“雙薪教授”,人數約在2,000人,自然也使年輕博士的任教機會雪上加霜。

  不只如此,即使能夠在私校任教,想要保住教職,面對少子化的衝擊,他們往往還要兼負招生之責,其招生績效甚至佔教師考績的5成。而既然招生不易、生源可貴,教師如果想要嚴管勤教,刷掉學習成績未達標的學生,後果可能是自己先“被資遣”。如此環環相扣,也就難怪當前的臺灣高等教育,業已陷入學生入學容易,卻素質變差,學歷浮濫貶值,高學歷反而形成高失業率,進而引發年輕世代的失望與不滿情緒,以至惡化為世代矛盾的惡性迴圈深淵中。

  檢視今天臺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這諸多問題,少子化的來臨其實只是讓問題加劇而已,真正關鍵而又諷刺味十足的因素,其實正是來自於摸索推動了20年的所謂“教改”。回顧當初李遠哲倡議教改時,只著眼于廢除聯考制度,以及放開進入大學的窄門。但實際推動起來,卻出現災難性的後果。

  包括臺當局與民間,打著“教改”的旗號,競相增設公立大學,以及讓技職學校升格為科技大學。在這種“民粹式教改”的風潮下,臺灣的大專院校快速暴衝超過160所,入學門坎低到8分即可入學,卻還招不到足額學生。這就是“民粹式教改”所留下來的成績單,或更準確説留下的爛攤子。

  談到民粹式的思維和決策模式,教改其實只能算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因為製造過多的教師或博士,使得社會上充斥著流浪教師與流浪博士。而另一個新的流浪族群,也已隱然成形。近年來同樣在民粹思維導引下,“考試院”放寬高考律師考試的門坎,從早年律師高考每年只錄取個位數,漸次膨脹到數十人,上百人,而這些年則每年能通過高考律師資格考試的竟然多達千人。其結果,就如同博士滿街走,一職難求又薪酬偏低;目前這些新考上的準律師們,往往苦於找不到實習機會而無法取得考試院核發的律師證書。而即使最後獲頒律師證書,卻又要面臨工作難求的困境,不是要委屈自己擔任法務助理,就是只能淪為流浪律師,其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迨可想見。

  臺當局花這麼大的心力與經費,廣設大學,讓大學生滿街走,讓律師不再是稀有物種。但是滿街的流浪老師、流浪博士、流浪律師,他們的失望與不滿情緒完全可以理解。歸納起來可以説臺當局花錢花力氣培養了一大堆高學歷人才,但卻沒有足夠、相當的職缺來安頓,到頭來等於是製造了一大批對現實社會失望、不滿的高等知識分子,自然也就成為晚近社會動蕩不安的火種了!

  民粹式的思維與決策,不只在人才培育上出現重大問題。擴而言之,散處全臺各地文化館舍往往被諷稱為“蚊子館”。“交通部”最近指出有6處臺灣機場使用效率不足,自然也應算是“蚊子機場”。

  這些“蚊子家族”無一不是在民粹思維的驅動下,行政決策部門響應在先,“立法”部門則加碼在後,因而投入的預算資源固然難以計數,但結果卻是留下處處爛攤子,以及在社會上出現大量的不滿人士,外加臺當局財政困窘,債臺高築。歸根究底,臺灣如果未能跳脫民粹思維與民粹決策,不只各行各業都要被迫流浪,恐怕臺灣的處境也將是在流浪而不知所終了!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