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如此惡劣 “前朝政府”沒責任嗎?

時間:2009-02-26 09:20   來源:台灣網

 

  臺“行政院院長”劉兆玄20日赴“立法院”就“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做報告,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則要求劉兆玄先為經濟衰退道歉,才能上臺報告,並再次上演佔據發言臺、搶走發言稿的戲碼,“院會”兩度休息。劉兆玄當天下午表示,為讓政策順利推動,他願向人民道歉,並希望民進黨“立委”不要再鬧了。

 
  上周臺灣“行政院主計處”大幅下修去年第四季及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均創歷史最壞紀錄。面對如此惡劣的島內外經濟,全臺老百姓正期待“行政院長”劉兆玄在上週五“立法院”開議時的報告能提出什麼高明的因應對策。沒想到民進黨“立委”們二度進行議事杯葛,霸佔報告臺,要求劉兆玄為經濟負成長先道歉,使整個上午議事癱瘓。

  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對此指出:民進黨“立委”們鬧事時有未想過,2001年民進黨執政時,因當局無預警的停建核四電廠,使臺灣淪為50年來首次經濟負成長,當時的“閣揆”有未道歉過?

  社論説,雖然劉兆玄當日下午在國民黨“立委”護衛下完成報告,但除信心喊話外,並未提出任何新對策,且強調要不是當局已採政策措施的貢獻,今年經濟成長率不是當下預測的負2.97%,而是負5%以上,讓老百姓感嘆復蘇無望。

  另一方面,民進黨與臺聯黨聯合召開的“民間國是會議”在意識形態作祟下,強烈批馬當局財經政策失當,儼然變成“批馬大會”。殊不知此波金融海嘯衝擊全球,臺灣受創較重,除馬當局因應不能令人滿意外,過去民進黨執政8年失德失政及鎖臺政策,嚴重侵蝕臺灣經濟的根基,難道沒有任何責任嗎?

  社論指出,自去年第四季以來,臺灣經濟大幅下滑,出人預料的慘,其中最重要原因,是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出口,而且出口産品主力集中在電子資訊産品,不夠多元化所致。1999年第一次政權輪替前,臺灣出口依存度(出口占GDP比率)47.3%,已屬偏高。但民進黨執政後,以意識形態治臺,以選票為施政目標,不僅政策搖擺不定,缺乏一貫性,且不時挑起政黨惡鬥、族群分裂,影響社會治安,嚴重破壞多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良好投資與生活環境,致內需不振,對出口依存度不斷上升,2007年已提高至73.5%,屬過度依賴型。內需不振除民間消費與投資的增加落後於經濟成長率外,公共投資年年負成長,更是內需不振的主因。因此,經濟成長依賴外需(即出超)的擴大越來越深,尤其最近3年經濟成長率的三分之二以上靠出超擴大的貢獻。此波國際需求萎縮,臺灣出口隨即大幅衰退,拖累整體經濟嚴重負成長,其主要原因即在此。

  再分析去年第四季臺灣經濟成長率負8.36%,創歷史新低,而同期競爭對手韓國及新加坡僅負成長3.4%及3.7%;主因臺灣出口大幅衰退24.7%,韓國及新加坡出口只衰退9.9%與13.9%而已。之所以有如此大差別,在於韓國除電子資訊産品出口大幅萎縮外,其造船也是重要出口項目,而後者出口大幅增加69.3%;新加坡電子資訊産品出口衰退,但制藥及運輸工具出口更佔總出口的三分之一,也維持正成長,抵銷電子資訊産品出口衰退的力度。反觀臺灣除電子資訊産品出口大幅萎縮外,其他産品出口也全部大幅下滑。這也應是過去民進黨執政8年錯誤産業政策的結果,民進黨能不負責嗎?

  社論最後説,我們做此檢討,無非在指出,臺灣面對如此空前嚴重的經濟衰退,前朝“政府“及當今執政者都有責任;朝野必須捐棄成見,不應再在無謂的議題上刻意杯葛;更需朝野合作凝聚共識,謀求可行的全面性因應對策,及早化解失業壓力,縮短衰退時程,提早復蘇。同時,對臺灣未來長期經濟發展定位及結構調整,亦應提出明確的規劃,並劍及履及的落實執行,而於此波金融海嘯平息全球經濟復蘇後,臺灣仍能在國際市場立於不敗之地,方不失臺灣民眾的期望。

更多精彩評論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