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民間國是會議”為發動政治鬥爭找藉口

時間:2009-02-24 12:00   來源:台灣網

  美國《世界日報》23日發表社論説,民進黨和臺聯黨最近發起“民間國是會議”大肆批判馬英九當局,所以要在“國是會議”前上加上“民間”兩個字,綠營不過是想説明這是在野黨的活動,是體制外的朝野抗爭。這和威權時代由執政當局主持的“國是會議”原是兩碼事,而今再走回頭路,根本是思想退化;戲碼在於在野黨邀請了馬英九,並拿馬英九拒絕出席作文章。

  社論説,陳水扁執政期間,臺灣經濟慘遭濫權黑金蹂躪,馬英九上臺還來不及收拾爛攤子,全球金融風暴隨之席捲而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依據臺灣出口跌落的各項數據,説明在第一波風暴當中以臺灣受害最深。若非馬英九加速推動兩岸“大三通”,讓臺灣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及時獲得利多,後市得以稍稍看好,否則災情只會更慘。這就是臺灣目前的現況。

  綠營不思臺灣何以沉淪到今天這個地步,不思反省何以陳水扁的黑金網路得以在執政期間如此濫權和橫行,不思兩岸“三通”的正面效益,反以馬英九的“傾中和主權流失”為辭,持續唱衰馬政權,可謂本末倒置。究其用心,當不出借維繫、張揚“臺獨”意識于既倒。是以綠營所以會召開“民間國是會議”者,恐怕為執政者獻謀獻策少,而是凸出“反中”和“臺獨”意識為多;邀請馬英九與會,當然不是共濟時艱,而是要扭轉“大選”後朝大野更小的形勢,為求能與馬英九分庭抗禮,為延續“臺獨”造勢。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首場演講時即為會議訴求定調:“內閣不換,經濟無望”。蔡英文聲稱,這是借用馬英九選舉時的語言,即“總統不換,經濟無望”。就此一訴求而言,無非是要馬英九附議全面改組“內閣”,從而接納綠營的政治訴求。然而馬英九訴求要換“總統”原是反映民意,非換掉貪腐政權不可,就今天陳水扁案暴露出諸多勒索企業家的案情而言,更是理所當然;再看看民進黨在“立法院”杯葛“行政院長”作施政報告,蔡英文接續提出“內閣不換,經濟無望”,全面改組“內閣”的訴求,其間互為呼應的主題除政治鬥爭外,不見其他。退一步言,綠營此時為因應金融風暴訴求改組“內閣”看似不無道理,但比擬不倫,而且有意將來自外部的金融風暴以及前任當局留下的爛攤子,轉移成馬英九的無能和用人不當。這就是轉移焦點的偷梁換柱法,不過是為了發動政治鬥爭找藉口。

  是以由在野黨主辦“民間國是會議”,不能僅就會中有沒有邀請經濟學者建言,建言是否值得參考;也不能只看第一場財金面的討論和建言而已,而要看到會議未開即已定調的結論。就目前所知,綠營還要就政治、主權問題座談,進一步擬定具體行動方針。這很清楚地説明,不論“民間國是會議”有什麼更好的建言,只要朝野不同調,綠營即會借此自行其是,為其下一步的街頭運動和抗爭預為熱身,臺聯黨主席黃昆輝即揚言兩岸若簽訂“兩岸綜合經濟合作協議”,將發起罷免馬英九的街頭運動。

  試問綠營究竟有無意願通過折沖和妥協尋求朝野共識,有無意願共謀緩解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危機?抑或意欲借此否定馬當局規劃的兩岸和解和經貿合作架構,趁著金融風暴掀起巨浪,向馬當局施壓並貶抑馬當局的施政正當性,從而端出“反中”和“臺獨”思維。而這只會進一步製造朝野對立、進一步裂解臺灣社會。若民進黨的思維和能耐也僅及於此,也只能看著民進黨繼續沉淪。

  社論最後指出:若果“民間國是會議”是循著民主機制,以期創造意見表述的空間,自當給予肯定,執政黨包括馬英九也應給予尊重;若僅是作為搭建抗爭執政當局的新舞臺,拿所謂“國是”作為政治鬥爭的訴求,假“主權”議題隱藏“臺獨”訴求,馬英九何必應邀出席?況且相關官員也出席了。綠營此時祭出的基本策略,説穿了就是“臺獨”泡沫化的焦慮反射,想盡辦法都要阻斷馬英九兌現“大選”政見,阻斷臺灣當前勢在必行的“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為此推出的連串抗爭,包括“民間國是會議”的政治訴求在內,可謂完全無視臺灣今天的處境,也遏制了臺灣未來的發展。

 

更多精彩評論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