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地方債危機削弱房地産調控

時間:2013-04-03 15: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發佈報告指出,2012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明顯下滑,致使全年房地産業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整體下降;另一方面2013年地方債務集中到期,如果土地收入繼續縮水,地方財政將面臨空前風險。(《經濟參考報》4月2日)

  最近,各地針對新版“國五條”政策的實施細則密集出臺,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對“國五條”中出售住房所得按照20%徵收個稅的政策,沒有更加細化的操作措施,有的甚至避而不談,使得調控力度大打折扣。地方政府之所以對此態度曖昧,不願落實,是因為房地産正是地方政府名副其實的財政收入支柱産業。數據顯示,2012年地方房地産稅收總收入為10128億元,佔地方財政總收入的16.6%;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為2.69萬億元,佔地方財政總收入的31%。

  房地産是地方財政收入的支柱産業,加上地方政府負債非常大,而且集中到期,這些因素會不會影響到國家對房地産的調控呢?

  據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的報告,近十年來我國地方財政支出規模持續擴大,其增速遠高於地方財政收入,因此收支差額也在不斷擴大。2012年,地方本級收入61077億元,地方本級財政支出106947億元,收支差額為45870億元,即便加上中央對地方轉移和稅收返還收入,據此估計,2012年地方赤字也不是小數目。這還只是明明白白的賬務,實際上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也非常大,因而有報道稱地方債務總數有數萬億。如此大的債務規模會不會威脅經濟發展?特別是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是否有足夠的警覺?筆者認為中央對此保持了足夠的警惕,任命樓繼偉為財政部長就能夠説明這一點。樓繼偉任財政部副部長時,就是對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保持高度警覺的官員之一。

  因此,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必須從兩個環節入手,一是改革財稅體制,建立與中央和地方相匹配的財稅制度;二是轉變經濟結構,不能再讓政府主導投資帶動經濟增長。但是這兩項改革需要持續漸進,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目前已經形成的地方政府鉅額債務已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可以説,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已經影響到房地産調控政策。

  但是,由於高房價等已給城鎮化和居民消費造成嚴重影響,消費者難以承受目前的房價,也勢必影響新型城鎮化建設這一更大的內需。如果內需無法被有效地激發,結構轉型和産業調整就難以實現。因此無論如何,房地産調控必須堅持,決不能因為地方政府債務危機而危害這一影響深遠的舉措。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