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稅”只是問診樓市的“止疼針”

時間:2013-04-02 13:37   來源:人民網

  “國五條”的地方版細則終於掐分掐秒地落地了。3月30日與31日,廣州、上海、重慶等城市都發佈了樓市調控地方版細則。對於備受關注的“20%個稅”政策,廣州、濟南、合肥等多地的細則沒有涉及,二三線城市更多是“限漲”,規定房價漲幅低於收入增幅。

  按照國務院規定,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除拉薩外),一季度都要公佈調控細則和價格調控目標。在廣東率先公佈細則後,各地基本都按時發佈了樓市調控地方版細則。公眾期望一系列“央地聯動”的政策組合拳“出拳”迅猛,從限購、限貸、稅收和住房資訊聯網等方面全面升級調控。一眾“國五條”細則裏,未見太多淩厲的“狠招”, 或許要讓不少樂觀主義者小小失望一下。

  我們對“國五條”的細化寄予厚望,顯然有幾層現實的考量:一方面,中央對樓市調控加碼加速的姿態較為明朗。2013年2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五項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的政策措施。公眾普遍預期全國兩會後會有細則跟進,豈料僅隔一週時間,“國五條”的加強版就新鮮出爐,其中三個特點被業界視為相當“毒辣”(限購、限貸、加稅)。另一方面,儘管3月份數據未出,但從2013年年初的2個月來看,中國樓市持續癲狂,房價已如野馬脫韁。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月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僅溫州一地環比下降,持平的城市有3個,上漲的城市有66個。形勢逼人、共識已在,國五條的另一隻“靴子”沒有理由不鏗鏘有聲。

  然而仔細考量各地的新規,“殺手锏”未見,大方向未明。就像網友調侃的,北京的細則瞄準“單身”,上海的細則盯上“小三”(貸不過三),廣東的細則就是把國家政策“複印”了一遍,南京的細則等於發了條微博(正文132字)……更多城市都表示,2013年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指數同比漲幅,要低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幅度。譬如以廣東細則為例,房價與GDP的增幅掛鉤,依照其8%的全年增幅目標,那麼,説這樣的調控細則是個漲價細則,似乎也不為過。

  調侃也好,失望也罷,至少説明對樓市宏調仍有商榷與博弈的必要。一項細則落地,本來就要接受民意的監督與質疑。面對多地細則未涉及“20%個稅”、紛紛將“限漲”列為主要目標、普遍沒設置“自選動作”等現實,我們既要看到“地方解釋”不能僭越中央政策的客觀原因(比如國稅總局版“20%個稅”徵收辦法仍在研討),同時也要看到,今次的集中落地確實各有各的“市情”,一刀切地“砍下去”也不現實。

  我們樂於見到有創見、有突破的地方版細則,但也絕不能指望一個自上而下的“國五條”就疏解了中國樓市綿延若干年的“舊疾”。只有觸及土地收益、稅負分擔等核心層面,增加有效供給(包括保障房)、從根子上給房價“降溫”,宏調才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力道。“20%個稅”只是問診樓市的“止疼針”,中國房地産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終究是個系統而漫長的命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