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習近平總書記的民生“實惠觀”

時間:2013-03-08 18:24   來源:國際線上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6日上午參加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遼寧代表團的審議和討論。習近平認真聽取和記錄,不時詢問情況,並作了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關心生活困難群眾,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2013年3月7日人民網—人民日報) 

  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的神聖職責,同時也是歷次全國“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是代表委員以及幹部群眾關注、熱議的焦點和熱點,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晴雨錶。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代表團審議和討論時,對民生工作格外關切,並提出“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看似老調重彈,但卻道出了民生工作的真諦和終極目標,值得各級各地黨委政府、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深刻領會、躬身實踐。 

  看得見、摸得著,必須付真情。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群眾能不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關鍵看各級各地黨委政府、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能不能付出真情、帶著責任,是不是真正將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對待群眾的困難和問題,有沒有熱情,有沒有耐心,有沒有用心。應該説,提到民生工作、民生工程,沒有哪一級黨委政府,沒有哪一位黨員幹部,在文件中、口頭上不重視的。但是,有些地方、少數幹部,也僅僅是停留在了文字上、口頭上的重視,而在具體的工作部署、工作落實、工作推進過程中,卻常常敷衍了事、敷衍塞責,無論是投入的精力,還是投入的資金等方面,都不夠多,特別是對生活困難群眾關心不夠。換句話説,也就是沒有真心實意地為老百姓排憂解難、紓解民生疾苦。如此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不可能將民生工作做實做細做好,老百姓也難以真正“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看得見、摸得著,必須重實效。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深水區改革,其最終目的和目標是為人民謀幸福,讓群眾得實惠。這就要求我們的一切工作,尤其是民生工作,必須注重實效,以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實惠來作為檢驗的標準。一要貼近實際。開展民生工作,要緊密聯繫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做到力所能及,絕不能好高騖遠、急功近利、不切實際。二要體現實用。民生工作,特別是給困難群眾送溫暖工作,必須立足於實用,要雪中送炭,而不能雨後送傘,將工作做偏,讓老百姓用不著、用不上,就失去了意義。三要講究實效。每一件民生工作、每一項民生工程,在實施和推進的過程中,都要追求品質、講究實效,切忌搞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形象工程。 

  看得見、摸得著,必須管長遠。民生工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這就要求我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首先要有長期抓、長效抓的思想準備。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樹立長期抓、抓長期,長效抓、抓長效的的思想意識,要自始自終、善始善終,一茬接著一茬抓,一任接著一任幹。其次要有重基層、打基礎的工作作風。各級各地黨政官員要眼光向下、作風向下,要經常性地深入基層開展訪貧問苦活動,多做重基層、打基礎的好事實事,不給基層添亂,不讓群眾添堵。第三要有管長遠、利長遠的戰略眼光。在出臺政策、推動發展、深化改革的時候,要始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要堅持綠色發展、環境優先。在具體工作中,既要解決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眼前困難,更要解決其長遠發展、長效生存的問題,要建立“造血”機制,幫助困難群眾實現脫貧致富,讓每一位群眾都能分享改革的“紅利”,共用發展的成果,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民生問題無小事,群眾利益大於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是黨和政府的工作目標與職責所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生問題也是“重頭戲”,催人奮進,令人期盼。但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民生問題是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而且是最大的執政問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品讀習近平總書記的民生“實惠觀”,要的是各級各地黨委政府、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拿出求真務實、真抓實幹、一抓到底的實幹精神,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才能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倪洋軍)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