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送年貨”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時間:2013-02-06 16:59   來源:人民網

  蛇年春節到來之際,習近平2月2日至5日來到甘肅,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其間,習近平繞過九曲十八彎,先後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同鄉親們手拉著手嘮家常。

  佳節將至,各級黨委、政府都會積極行動起來慰問當地困難群眾,希望給困難群眾在隆冬時節帶去陣陣暖意。特別是近年來,幹部直接聯繫服務群眾深入開展,幹部與群眾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越來越頻繁。然感情得增進否、群眾得實惠否?成效並非整齊劃一。

  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的甘肅之行,被媒體披露的一些細節值得我們關注。春節前的這次考察看望,習近平總書記不僅給貧困山村送去了年貨,更強調“關鍵在於各級幹部以優良作風帶領人民群眾不懈奮鬥”,“要多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解決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這些細節為我們在深入持久的走訪慰問中進一步理清了思路,讓各級黨員幹部好心做事的同時思考如何做好事。

  一是正作風、贏信任。黨員幹部的作風問題看似與走訪慰問不粘瓜葛,但其實聯繫深遠。試想一名作風不正、作風不穩的幹部走入基層,會受到群眾的歡迎嗎?倘若在一開始就不被人信服、不被人接受,那麼談何交流與互動,談何幫扶與發展?黨員的一舉一動、往往關乎黨的整體形象和公信力。特別是對貧困落後地區的群眾而言,他們與黨接觸最直觀的感受即是與黨員幹部接觸時的感受。黨員幹部表現得好,黨的威信就高,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才能越加強大。

  二是帶真情、解難事。走訪慰問,目的很明確也很簡單,那就是為貧困群眾送去生活所需、生産所急。但達到這個目的並不是説大張旗鼓的運上一車貨、興高采烈地塞滿一包錢就完成的。既然是走訪,就該帶著體恤民生的真情;既然是慰問,就該帶著關切民需的深情;既然是幫扶,就該帶著解決難題的實幹。同時,更該注意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平等相待。黨員幹部走訪基層,“下”字一説並不是意味著真的有上下之分,而是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辦人民群眾辦實事。慰問幫扶,不只是送貨到手就萬事大吉,更需要那點發自心底的對群眾的尊重。

  三是重長遠、擔責任。走訪慰問看似短暫,卻年年都在、節節都有。原因很簡單,幫扶並非一勞永逸、走過場。想要在每一次聯繫走訪中都看到實效、看到越來越好的群眾生活,就需要各位黨員幹部在走訪基層中真抓實幹、主動作為,懂得如何輸血,更要懂得如何造血;懂得授人以魚,更懂得授人以漁,這才是走訪慰問的最終目的與最大價值所在!

  就像習總書記同村民共商脫貧之計時所言: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