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票價市場定請別忘了公益性

時間:2013-03-13 14:36   來源:羊城晚報

  3月10日,第六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出臺,鐵道部被撤銷。當天,鐵道部部長盛光祖表示,鐵道部雖然被撤銷,但鐵路200萬職工不存在安置問題,也不會裁員;鐵路票價一直偏低,今後要按照市場規律,企業化經營來定票價。(3月11日《京華時報》)

  撤銷鐵道部是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最大看點。然而,撤銷之後有很多棘手的問題有待解決。比如,貨運價格、客運票價誰來定怎麼定,這也是公眾高度關注的問題。

  儘管盛光祖回答了鐵路票價問題,但表述並不明確。所謂“按照市場規律,企業化經營來定票價”,究竟是像飛機票價一樣,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變化自主定價,還是像水價、電價、成品油價一樣,由物價部門根據一種與市場掛鉤的定價機制來調價?期待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鐵路貨運及客運票價的定價辦法。

  “鐵路票價市場定”,這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鐵路票價定價權如果完全交給市場,如何體現鐵路的公益屬性是個問題。眾所週知,國家對鐵路的前期投入巨大,不僅體現在土地劃撥方面,而且體現在資金投入、融資支援等方面。比如,2008年有150億元中央財經資金投入25項鐵路項目。

  如果由即將組建的中國鐵路總公司來運營鐵路,顯然該企業是國企,也有社會責任。也就是説,即便撤銷鐵道部,但“人民鐵路”的公益屬性依然存在,那麼,由市場定價時必須考慮鐵路的公益性。如何把鐵路的公益性和市場化改革結合起來,既是一道公益考題,也是一道改革考題。

  其次,鐵路票價依據什麼因素來定?如果只是簡單的根據淡季旺季來調價,市場化的價值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如果是根據成本、利潤來定價,成本能否透明、是否合理,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是根據市場競爭程度來定價,在鐵路壟斷經營短期內難以打破,與民航、公路等競爭沒有真正形成的情況下,同樣不好定價。

  再者,誰真正掌握鐵路票價定價權?到底是鐵路企業還是物價部門?按照“企業化經營來定票價”,並不等於是企業掌握定價權,因為鐵路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又關係到國計民生。如果由物價部門定價,可能影響市場化改革;如果制定一種定價機制,就要避免重蹈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覆轍,也有一定挑戰性。

  值得注意的是,鐵路票價如何定沒有明確説法,而鐵路市場化改革後,鐵路票價上漲的信號已經明確發出了。例如,盛光祖公開表示,目前鐵路平均票價是偏低的,言外之意是今後要上漲。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王夢恕日前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如果鐵道部實行市場化改革,票價肯定要上漲。

  顯然,票價上漲是很多人最不願看到的一幕。鐵路市場化改革不能給公眾留下這種印象:鐵路市場化改革=鐵路漲票價。在筆者看來,鐵路票價市場定,既要考慮到國情,如居民收入水準,又要考慮到鐵路的特殊角色。比如,按市場規律,春運期間“一票難求”,票價應該上漲,但春運又與民生等因素連在一起。

  顯然,鐵路票價市場定,有兩個先例可供借鑒和參考:一是飛機票價完全由市場來定,鐵路可以借鑒一些做法;二是成品油是根據與國際市場油價掛鉤的一種定價機制來定價,調價權掌握在物價部門手裏,調價兼顧了國計民生。(馮海寧)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