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定價機制應更開放

時間:2012-12-25 15:09   來源:光明日報

  京廣高鐵車票日前開始銷售,在北京西至廣州南G字頭列車最低865元、最高2727元的票價公佈後,很多網友連稱“太貴”,並表示這一定價區間並未考慮到國內主流人群的實際收入水準。對此,鐵道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京廣高鐵票價經過國家物價部門批准,作為新産品目前是試行價。

  鐵道部門這樣的表態,表明其對票價討論和調整持開放態度。對於同樣的票價,不同收入的群體會有不同的感受。有媒體就發現,儘管京廣高鐵的票價遭人抱怨“太貴”,但首日首發列車最貴的一等座還是銷售一空,這表明高鐵背後仍然有巨大的需求和購買力在支撐。

  然而,要回答“京廣高鐵票價多少錢才算合適”的提問,不能只看一面,還需以多個指標作為參照,才能得出相對客觀的答案:首先,評價京廣高鐵的車票價格,必須著眼于多層次的鐵路運輸體系。在整個鐵路運輸系統中,快速、舒適的高鐵必然成為經濟水準相對較高群體的選擇。只要高鐵沒有擠佔普通列車的車次,消費不起高鐵的群體,就可以選擇原有的“D字頭”、“T字頭”以及其他列車出行,高鐵票價對這部分出行需求不會有太大影響,民眾不應有“被高鐵”的擔憂。

  但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國鐵路在保持一定盈利的同時,畢竟還具有公益性,對鐵路投入的回收也應立足於長遠。因此,高鐵運作需要向社會公開運作成本,同時引入聽證機制。只有讓公眾對高鐵成本“心裏有數”,使他們的意見得到充分的傾聽和吸收,高鐵定價才有合理性。

  此外,評價京廣高鐵的車票價格,必須綜合考量運能和需求之間的關係。年底是旅客集中出行的高峰時節,這個時候的“爆滿”並不能代表高鐵每天都能滿座。出行旺季和淡季的差別,需要高鐵運營方嘗試更加靈活的車票定價機制。事實上,在近年來部分區間高鐵運作的“淡季”,就出現大量座位閒置的現象。因此,高鐵完全可以借鑒航空公司的做法,在旅行淡季試行票價折扣,避免運能過剩造成浪費。

  京廣高鐵的開通,無疑是我國鐵路運輸體系更加多層次、立體化的又一個里程碑。但要真正發揮高鐵的帶動效應,關鍵在於使高鐵運能盡可能地被充分利用。在物盡其用的前提下,高鐵票價不應是高高在上的“鐵板一塊”,而應該在公開高鐵運營成本的同時,採取更加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及時、合理地依據旅客流量的變化,實時動態進行價格調整。這既是營造更加人性化鐵路運輸的現實需要,也是加大力度推進鐵路改革的契機所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