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替父掃街”,社會實踐的標桿

時間:2012-09-05 13:32   來源:北京日報

  8月起,每天上午11時到下午2時,陜西西安雙仁府街都會有個22歲的秀氣女孩晴晴,穿著橘紅色馬甲在打掃衛生。原來,這名大三女生感念父親的辛苦,便幫父親幹活。據保潔公司介紹,每到寒暑假,片區大街小巷總會出現大學生保潔員。“娃們不容易,環衛工人更不容易”。

  俗話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不是窮人的孩子想“早當家”,而是窮人的孩子不得不早當家。父親年齡偏大、身體不好,卻為了攢夠女兒的學費,幹起了“很臟、很苦、很累”的保潔員;放暑假在家的女兒心疼不已,穿起環衛工作服,揮舞著掃帚,成為一名大學生保潔員。“替父掃街”將父輩的付出和子女的感恩勾連起來,向公眾呈現了一幅父女情深的動人畫卷。

  對於晴晴來説,“替父掃街”不僅是一種親情互動,也是一個社會化過程。與冠冕堂皇的説辭、走馬觀花的形式相比,腳踏實地的付出、親歷而為的行動才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本義。通過扮演環衛工人,晴晴不僅可以加深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可以服務社會,讓城市環境因為她的梳粧而更加美麗。

  大學生“替父掃街”之所以備受關注和好評,在於擊中了人們的情感軟肋,重新喚起了人們對親情與勞動的思考。對於許多城市孩子來説,學習是主要任務,很少參加家務勞動,更別説替父母掃大街了。在有些人看來,體力勞動者本來就低人一等,更何況是風吹日曬、拋頭露面的環衛工人。

  正如晴晴所説,自己剛剛穿上環衛服拿著掃帚清掃馬路的時候,心裏也有些不自在。但她後來看到還有其他同學也都在幫父母掃街,慢慢地也就放開了。從這個意義上説,這些大學生保潔員相互影響、相互支援,在符號互動的過程中獲取了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將“替父掃街”推動成為一項品牌活動。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和環衛工並不搭界;卻因為血緣親情,將二者連接在一起。在這群“替父掃街”的大學生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勤勞、孝道等傳統美德的傳承,也體味到了親情互動的溫暖;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勇於擔當、認真履職的角色扮演,既打破了人們對於“90後”的刻板印象,也為大學生樹立起一個社會實踐的標桿。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