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控“北大淫棍多”為何有人“相信”?

時間:2012-08-30 09: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8月21日,前北大教授、經濟學者鄒恒甫在微博上爆料“北大院長姦淫夢桃源服務員”。鄒至今未提供證據支援其“北大淫棍多”的指控,這條有“誹謗”嫌疑的微博卻被轉發7萬多條。25日鄒又發佈“北京大學學生實名舉報北大學生會主席賄選”的微博。在“舉報人”否認自己寫信後鄒刪除了微博原文,此條微博也被系統標誌為“不實資訊”,但不少意見領袖、微博大號仍參與了資訊接力:為不實資訊正名者少,抨擊高校學生會腐敗或泛談學術聖地墮落者眾。

  人們為什麼會輕易相信鄒恒甫對北大尚無證據的指責?

  從此次事件的發酵過程來看,不實資訊的廣泛傳播與鄒的身份有關:與北大糾結的關係(他自稱被張維迎排擠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素來敢言偏執的作風和出色的專業簡歷都使他成為絕佳的爆料者。

  但這件事的關鍵並不全在於鄒的“爆料”,也在於廣大民眾的“相信”。甚至可以説,“相信”是先於“爆料”的。爆與不爆,相信已在那裏;傳與不傳,不滿已在那裏。鄒無頭緒地指責能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並不純然如一些評論所説是資訊素養低下,也是因為他們早已相信了由鄒恒甫道破的“玄機”。

  這就使得北大人不得不先反求諸己,找自身的原因。在我看來,這一是因為北大是“中國最高學府”,中國人向來對北大有高期待。這種期待和要求除了北大在中華民族興衰史中奠定的光輝形象外,還有充足的現實原因:北大享受了大量中國高等教育資源,但每年能錄取的學生卻極為有限。一個用著納稅人的錢運作,又註定要走“精英路線”的機構當然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人們之所以罵北大“不是聖地了”,恰恰因為他們認可曾經的北大是聖地,並且認為現在的北大應該繼續是聖地。

  另一個原因在於,北大及其他高校近年來出現了“行政化”傾向加強的趨勢。很多學者如錢理群、陳平原等都指出過這個問題。學官亮相,學者退場,權力取代學問成了校園的通行證,官階而非成果成了眾人的指路標,更遑論學者的修為與大家的風範。這種風氣有時也影響到了學生。鄒恒甫所抨擊的正是北大官僚之風盛行,這種抨擊雖無證據,卻戳到了中國大學的痛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北大此次受謠言之害可以説是在為近年來高校悄然發生的變化和時時被爆出的醜聞埋單。

  面對此次風波,查清真相是第一步,正視被廣為抨擊的問題是第二步。在8月27日的通氣會中,北大紀委經調查稱在夢桃源未發現鄒所指情況。但這種“自己查自己”的機制和“訪談所有員工”的調查方法,本身又引起了新一輪的指責。這次指責的依據不再是謠言,而是北大實實在在的應對行動。至於第二步所涉及的實際問題,更是老生常談。作為一個北大學生,我也期待切實的改變,我希望北大能更好,我希望北大學生能更好,僅此而已。

  至於事件的另一方:網民,他們的“可怕”之處並不在於狂熱,而在於冷漠。網路尤其是微博的基本資訊傳播生態是“來也快,去也快”。對謠言的狂熱是一時,對熱點的追捧也是一時,而對平凡真相的冷漠卻是綿長的。鄒恒甫事件能撼動北大嗎?北大就真的水深火熱、焦頭爛額了嗎?直到目前,他的指控仍是無證據的謠言。在沒有新發展的情況下,再過個十天半月,網民對此事定會熱情減退,北大也算熬出頭了。

  但這並不是北大真正的出頭之日,只要問題還在,北大就會面臨類似的挑戰。下一次也許便不再是謠言,而是醜聞。怕就怕狂熱又冷漠的網民只把醜聞作謠言,怕就怕北大自己也只把醜聞作謠言。那時,北大倒是“百毒不侵”了,如果那樣北大卻也無可救藥了。(程曼祺原題:爆與不爆,相信已在那裏)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