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加油痛苦指數”

時間:2012-06-08 14:12   來源:解放日報

  最近,彭博社推出的“加油痛苦指數”令不少消費者感同身受。加油痛苦指數,也稱油價負擔,是依據汽油花銷佔收入的比重得出的。數據來源於2012年5月13日彭博社推出的一份油價對比報告,該報告對全球55個國家的油價情況進行排名和點評。其中,中國內地的加油痛苦指數位居全球第四。

  油價負擔的計算方式是,以97號汽油每加侖的價格,除以該國(地區)的每人平均日收入。報告顯示,美國97號汽油每加侖4.19美元,約佔其國民日均收入的3.1%;美國油價在全球油價排名第44,油價負擔排名第50位。而中國內地的每人平均日收入為16美元,一加侖97號汽油價格5.31美元,約佔其國民日均收入的34%;中國油價排名第42位,油價負擔則為全球第四。在中國香港,最優質汽油每加侖售價8.89美元,居民所支付的汽油價格比內地居民高出了72%,但由於香港的每人平均日收入為101美元,在香港買一加侖97號汽油價格約佔當地居民日均收入的8.8%,因此香港的油價負擔排名為全球第31。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曾解釋稱,美國汽柴油零售價格較低的原因之一,在於美國汽柴油稅費較低。美國能源情報署數據顯示,2012年1月美國汽油稅費佔比為12%,目前佔比在10%左右;而北京93號汽油稅費佔比為29.4%,柴油稅費佔比為26%。今年1月,美國各州汽油稅平均為每加侖0.489美元,折合人民幣為每升0.81元;我國汽油價格中稅收大約為人民幣2.07元,兩國稅收差距達到1.26元。但實際上,美國絕大多數公路是免費的,而中國的車主們卻往往要交納不少過路費、過橋費。如果把公路收費再計算在內,中美油價的相對差距還會多大呢?

  也許有人會説。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目前原油對外依存度已達57%,這樣的發展不可持續,通過價格杠桿提高油價可以起到節約資源的作用。但對於中國的普通消費者而言,“加油痛苦指數”越來越高確是不爭的事實。

  問題又繞回到國內成品油的定價機制上來。無論是目前現行的機制,還是今後會縮短調價週期、調整油價參照地,設計理念中都缺乏將國民的平均收入納入機制改革“視野”的考量。定價機制無論怎麼改進,無論怎麼與國際接軌,如果不考慮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油價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始終是一種負擔。筆者認為,政府相關部門能否換位思考,在機制改革時充分考慮“油價負擔”這一指標的分母,別讓國民的實際購買力下降,別讓加油變得“更痛苦”。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