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化”進程中的兩個誤區
筆者以為,中國執政黨之所以會在幹部“知識化”的進程中經歷巨大曲折與挫折,其誤區之一是由於理論的缺陷和政策的失誤。
新中國成立以來,曾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把知識分子視為勞動階級的一部分,而是將其看作附著于其他社會階級的“毛”。即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正是因為這樣,知識分子不但不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優秀部分和可依靠的力量,甚至在相當程度上還是被改造、被革命的對象。也正是因為處於這種社會地位,所以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也就理所當然地有了新與舊、革命與反動、進步與落後不同類型之分。又由於認為全部的教育體系都屬於“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統治”,因此便出現了一種十分可笑的現象:一大批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青年進入大學學習並畢業後,“搖身一變”則成為需要徹底改造“資産階級世界觀”的分子了!
如此荒唐的社會現象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巨大的損失,這種人為的內耗極大地浪費和挫傷了由知識和知識分子形成的優質生産力。筆者以為,這種人為的內耗與浪費蓋源於兩個認識誤區:其一,是對知識分子的基本社會屬性和社會職責的認識誤區;其二,是對人類勞動的知識化走向缺乏敏銳的預見性。那麼,什麼是知識分子的基本社會屬性、社會職責與功能呢?簡言之,他們是專門從事文化産品創造創新和進行知識文化傳播的一族。與掌握行政權力和資本支配權力的群體不同,知識,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謀求生計的基礎,也是其為社會服務的手段和途徑。從這個角度看,他們理所當然屬於勞動者的一部分,屬於社會生産力的一部分,也就是被革命導師恩格斯稱為的“腦力勞動無産階級”。否認知識分子的這一社會屬性,視其為工人階級的對立面,是造成中國在走向“知識化”進程中之所以遭受挫折的根本性錯誤之一,也是造成人才斷檔的根本原因之一。
誤區之二則要從世界的進步與發展的角度來加以分析。從20世紀迄今,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大機器生産為標誌的工業化已經基本上達到了全球化程度。已經完成這一歷史進程後的“世界北方”,在隨之到來的後工業化社會也邁入了成熟階段。
當今,所謂的“第三次浪潮”的資訊化社會在世界發達地區更呈現出明顯的雛形。上述這一近現代發展的三個過程,必然帶來的是作為白領勞動者的知識分子隊伍的急劇增長。早在上世紀中後期,在美國的社會勞動力結構中,“白領”人數就達到50.2%,首次超過“藍領”,成為社會勞動的主力軍。隨著自動化、智慧化、資訊化,美國“藍領”在本世紀初更降至5%以下。英國在20年前,“藍領”也降到14%左右。其他發達國家也同樣顯現出這一歷史趨勢。如果中國也依照這樣的統計數理和數據對改革開放30多年前後的社會勞動力結構加以認真剖析,我相信,這種變化將會是顯著的,甚至是驚人的。不過,“藍領”與“白領”在社會勞動力結構中的這種此消彼長,並不意味著工人階級隊伍的減少或縮小,它只意味著工人階級隊伍知識化程度的巨大提高!
然而,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或是由於傳統陳舊的勞動者觀念的羈絆使我們一葉障目拒絕承認這種趨勢,是造成中國在走向“知識化”進程中遭受挫折的又一個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