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培養什麼

時間:2012-05-09 13:32   來源:燕趙晚報

  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不久前組織了一個探討“理想大學”發展方向的研討會,與會的各位專家坦言,對大學教育的實質給予了返璞歸真式的探討。

  大學是幹什麼的?培養人才,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答案。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答案可能不盡一致。依筆者愚見,它的任務不應是培養做官的人才、經商的人才和其他的什麼“人才”,大學不僅僅是教給就學者立身的技能,更應該賦予學子一種精神,教給他們抱負與責任,讓他們的內心充滿善良與悲憫,讓他們的思想保持理性與質疑。好的學校,就應該培養國家中堅與社會脊梁,而不是培養富豪與利己主義者。

  我們的大學教育現在尚有差距。正如立志要建一所“理想大學”的朱清時所言:高校對學生應該是科學素養、人文素養、道德的全面培養,而文憑泡沫讓高教背離了教育的本意。不僅忽視了學生的成人成才教育,連專業課都是一個“混”字!

  如果連一所大學本身都不能固守最後的凈土,你還能要求它“産出”什麼呢?……

  北大知名教授錢理群説: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認為,大學必須返璞歸真,要徹底摒棄豪華辦學的做派。知識能力的過度開發會抑制人的能力和發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學生太多的精力,狀元什麼都代表不了。有的學校幾乎招去了所有的狀元,但它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又怎麼樣?

  衡量真正知識分子的標準,並不是看你上過什麼學,有多少知識,而是看你有沒有獨立的思想,有沒有風骨與人格。現任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的羅崇敏談到“高考狀元”時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狀元’有137位,至今無一位成為行業領軍人物或國際大師”。他認為,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存在深層次的問題,這裡有宗旨的問題、風氣的問題、高考的問題,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後果堪憂。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要校舍沒校舍,要資金沒資金,因陋就簡。這所輾轉流離的學校,卻匯聚了當時中國殘存的知識界高端精英。在廟宇和農舍中,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為日後的中華民族的崛起培養和儲備了急缺的人才,包括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7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和172個中外籍院士。

  可見,決定一所大學的,不是校園的華美,不是高樓大廈和這樣那樣的排名與光環,而是內在的素質與精神,是有沒有清晰的、一以貫之並頑強實踐的純粹理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