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的變遷,吃的是鄉愁

時間:2015-02-25 16:07   來源:新華網

   誰家過年還不吃頓餃子?對於中國人來説,沒有哪一頓飯的重要性能與年夜飯相媲美。年夜飯關鍵詞的更疊更是伴隨著“餃子”,陪同你我見證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

   以前的年夜飯是什麼?就是餃子,就這,還引申出一句:好吃不過餃子云雲。看過《白毛女》的朋友,除了喜兒、頭繩,應該還會記住那沒包成餃子的二斤面。

   隨後,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大魚大肉,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或許有個菜包子,還不好意思端上年夜飯的餐桌。由稀缺到豐富,當然,這種補償式的吃法也帶來了系列社會爭議。

   現如今,人們過年餐桌上的菜品不再求多、求全,重新簡單起來的菜品,已非昔日阿蒙,精緻、營養、健康要素俱全。

   年夜飯的內容變遷,如同人們對於生活的態度,鐘擺式的折騰,遠遠不如平平淡淡有滋有味。

   年夜飯的永恒關鍵詞:慶賀、團圓、鄉愁。老子認為,有無相生。有變化,就有永恒。據專家考證,年夜飯從漢朝就開吃,能一直延續至今,自然其中有精神與文化內涵。

   五穀皆熟為有年也。一年獵獲頗豐的稱之為“年成”,欠一屁股債還不了的自然也就是“年關”。本來,“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收成。可見,年夜飯有在年末慶賀壓軸戲的意思。如今,年終獎的花法估計也成為一家人過年的話題。

   團圓的由來則可追本溯源。“年夜飯”這個詞,據考證,最早出現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蘇州文人顧祿的《清嘉錄》中:“除夕夜,家家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利話,名曰‘年夜飯’,俗稱‘闔家歡’。”

   現代社會是流動的,對於很多人來説,家鄉慢慢地變成了記憶與符號。莼菜、鱸魚之思,已經不再是晉代張翰的專利。越鳥巢南枝,胡馬依北風,有時,對家鄉的思念也許就是一抔土、一杯水、一頓家鄉風味的飯。年夜飯,對遊子來説,吃的不是飯,是鄉愁。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