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淘”年貨 淘的是啥

時間:2015-02-25 16:01   來源:新華網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按照中國人的習俗,臨近年關,家家戶戶都忙著備年貨。而隨著網上購物與都市“宅經濟”的走紅,網上淘年貨已經悄然成為許多人備年貨的首選。網路與年味的聯姻成就了一套全新的文化菜品——與上街採買、大包小包拎回家的傳統不同,“宅”著辦年貨更有風情。

   “電商搞年貨促銷,給老爸買了兩瓶白酒。”10日,在濟南工作的“80後”張建波為父母買的白酒已經寄到了菏澤老家。“比超市便宜了50塊錢。”張建波説,這已經是他第二年網購年貨了。

   不同於去年,今年張建波基本上都是在手機APP客戶端上購買,他展示了自己購買的年貨清單,大連海鮮、新疆乾果、福建茶葉等等,“網購的禮盒包裝精美,走親訪友挺有面子。還能領券抵消費,收到後曬單給好評又能返還10元,節約不少。” 張建波説。

   網路在提供方便和快捷的同時也催生了大量的“低頭族”、“瞪屏族”,有些人過年不出去趕趕大集,只窩著看手機與電腦,根本沒有備年貨的打算。還有人説網路的發展對傳統節日文化造成了衝擊,年味因此越來越淡。

   在筆者看來,網際網路與生活的無縫對接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新元素的融入,反而豐富了我們的節日市場。

   近幾年,由傳統節日文化牽線産生的網路購物潮無一不引發網民的巨大熱情。同時,各電商的文化行銷也搞得風生水起,網路購買節日貨品,不僅成就了經濟上的熱潮,也引燃了文化自身向外(年輕人、外國人)産生巨大影響的熱力。例如,遠在異國他鄉的華人通過網際網路買到了家鄉的節日食品,這既是對他們思鄉之情的慰藉,也有機會讓老外們領略到中國傳統節日與美食的獨有魅力。

   如果説網路的介入導致年味變淡,那也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備年貨、貼春聯、掃屋子等習俗依然保留至今,也都貼合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只是如今的文化情感容易被物質的追求壓制,人們沒有心靈的慰藉,才會越來越空虛、迷茫。其實,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拒絕網路淘年貨這種行為。關鍵在於,心靈不能被外界的物質所充滿,要給傳統文化一片“自留地”。

   當然,年輕人與網路的過度親密的確産生了諸多問題,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拒絕嘗試的理由。畢竟,文化的包容性不僅體現在對“異種”的吸納,也包括對“異域”的嘗試。

   網上“淘”年貨,為什麼不呢?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