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把過年“拷問”當作“壓歲言”

時間:2015-02-25 16:02   來源:新華網

  網路圖片

   李英鋒

   過年回家,難免遭到七大姑八大姨的“拷問”。

   最近有媒體發起的網路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害怕被追問“是否有對象”,將近七成受訪者對問“工資收入”表示反感,近四成受訪者反感被問“買房買車了嗎”,超三成受訪者害怕被問“每年給家裏多少錢”。

   近年來,很多人因避免被“拷問”而拒絕回家過年,甚至對過年本身産生了恐慌、煩惱、焦慮、抵觸的情緒,使過年陷入了尷尬境地。

   明知會招致反感,卻仍然“拷問”,若不是至親至近的人,若不是關心自己的人,誰願意自討沒趣?而且,關係越親近,問的就越直截了當,問題就越敏感越觸及核心話題。

   可以説,這種過年“拷問”是以親情為基礎的,也包含著牽掛和祝福的成分。如此看來,過年“拷問”的意義和“壓歲錢”的內涵是不是也有幾分相似之處呢?那麼,我們不妨把過年“拷問”當作一種“壓歲言”吧!

   家中長輩和晚輩對於過年“拷問”截然不同的態度反映了兩代人甚至幾代人之間的價值觀衝突,而這種衝突只是暫時的、相對的,會不斷地産生,也會不斷地消失。

   曾經的“被拷問者”,或許會不知不覺地接過“拷問”的接力棒,成為新的“拷問者”。如果年輕人能夠把過年“拷問”或家族“拷問”傳承發展的規律看得更清一些,當自己處在“被拷問”的時期時,就能夠多一些寬容、平和、理性的心態。

   其實,對待過年“拷問”,年輕人完全可以善意面對、真誠以待。“拷問”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所有問題都取得高分、滿分。

   有些人應對“拷問”輕鬆自如,他們的經驗是“撒謊編瞎話”。這是不可取的,而且大可不必。我們踏踏實實過日子,勤勤懇懇打拼,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用謊言應付親人不僅違背內心,更有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然,我們可以顧左右而言他,支開話題,含糊回答或不作回答,甚至可以用上網友編的那副對聯——上聯:這個嘛呵呵呵呵呵;下聯:那什麼哈哈哈哈哈;橫批:阿姨吃菜。

   不妨把過年“拷問”當作“壓歲言”,換個角度看問題,你會收穫更多自信和樂趣。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