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互認的關鍵在理順利益格局

時間:2012-06-29 10:27   來源:京華時報

  近日,國務院提出落實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實現醫保繳費年限在各地互認,累計合併計算。這一新政意味著,人們手中的醫保卡即將由“本地通”跨入“神州行”時代。

  隨著“流動時代”的到來,尤其是每年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在城鄉間遷徙,社會保障領域的地域性阻隔日益凸顯,也不斷倒逼相關社會改革。繼2010年基本養老保險關係“全國漫遊”後,此次醫保繳費年限全國互認政策的推出,標誌著養老、醫療這兩個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保制度正以“雙輪驅動”的態勢,這對打工一族來説尤其是個好消息。

  善政固然令人興奮,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落實。醫保的特殊性正在於,既有頂層設計的統一安排,更有地方管理的各自特點。目前,各地醫保政策林林總總,醫保標準高高低低,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報銷的起付線、自付比例、封頂額度等更是千差萬別,在如此紛繁複雜的地方醫保“頻率”面前,如何實現相互對接、同頻共振?這需要極其專業化、精細化的實施細則。

  更大的挑戰在於,醫保互認不僅僅是打破了戶籍和地域限制,也必將帶來利益格局的調整。現在基本醫保基金原則上實行地市級統籌,在統賬結合的醫保機制下,繳費資金分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兩個板塊,這樣就産生了附著于醫保基金之上的地方利益。

  由於各地標準、比例、待遇不同,一旦實行互認,最大現實的問題就是,農民工由農村等低繳費地區大量涌向城市等高繳費地區,並在當地享受高標準待遇,高繳費、高標準地區的醫保基金就很有可能吃不消,加之我國基本醫保實行“現收現付”制,即“用現在的錢看現在的病”,因此統籌基金每年結余很少甚至沒有結余,這就更加劇了城市醫保的壓力。

  應該化解城市等較發達地區的“吃虧”風險,以互利共贏的利益格局推動各地互認,醫保互認政策就不會在附加條件、區別對待等“土政策”面前陷入執行難。此前,由於沒有打通新農保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銜接轉換通道,利益落差依然存在,即便實行了養老保險關係異地接續,一些地方農民工的參保率依然不高,就已經提示了理順利益格局的關鍵作用。無疑,不管是國家層面還是各個地方,還需繼續激發改革勇氣和智慧,以社會民生大局為重,探索多元利益格局下的醫保整合方案,使醫保互認真正成為人人愛吃的“統一速食麵”。 (李力言)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