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車:交通功能之外更需承載公平正義

時間:2012-06-20 10:58   來源:檢察日報

  北京東城、朝陽兩區的公共自行車18日起開始接受市民辦卡。就“試運營階段辦卡暫只限京籍”引發的爭議,18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北京發佈”稱,因為是先期試運營,系統只能識別北京市二代身份證,面向所有在京朋友開放是下一步工作目標。(6月19日《新京報》)

  公共自行車與公共汽車一小一大、一靠人力騎行一靠馬達驅動,形式迥異,但是二者的本質相同:都是公共交通工具,應面向所有市民開放。當然,出於公共安全考慮,不適宜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特殊人群不宜使用。例如嚴重傳染病患者不宜搭乘公共汽車,不會騎車或年齡幼小的兒童不宜使用公共自行車等。除公共安全考慮之外,公共交通工具不應對乘客附加更多限制條件。

  然而,北京市目前的公共自行車試點運營,卻僅接受北京戶籍的市民辦卡,有“戶籍歧視”之嫌。北京市政府新聞辦的官方回應,似乎消解了公眾的質疑:不是不向非京籍市民開放,而是由於技術原因只能識別北京市二代身份證,下一步就會向所有市民開放。

  這個解釋,並不能令人滿意。先來算一筆賬,北京市公共自行車試點期間一共投入2000輛,根據計劃,今年10月前將增至1萬輛。年內,全市預計投入1.5萬輛。2015年,全市公共自行車預計總數達到5萬輛。同時,201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簡單除法後可知,即使人口不增長,2015年時北京公共自行車與人口的比率是1:400。按照公共自行車運營公司的説法,1:5到1:10的比率“才能獲得一個比較好的服務”,那麼1:400的比率只能意味著很少有人能租到車。

  按照這個邏輯推論下去,為了讓公共自行車物盡其用,貢獻比較好的服務,限制辦卡的數量是必然之舉。那麼,如何保障辦卡名額的公正性,又成為擺在政府交通管理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是按需分配?是按收入分配?還是抽籤搖號隨機分配?最好進行公開聽證,聽聽老百姓的建議。筆者明白,任何一種稀缺資源進行社會範圍內的分配時,採取任何標準,都不免為人所詬病。然而我們所永恒追求而無法達到又不斷趨近的標準,應是公平正義。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公共自行車無力負擔綠色出行、節能減排的替代性交通措施重擔,它真正的功能更多是樹立一種節能減排理念,起到一種示範效應,號召更多市民騎乘自行車出行。那麼作為一種理念號召,如果本身都不能做到公平為先,讓人心生怨懟、排斥,又如何號召更多人來加入其中?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車雖小,它卻承載著社會公眾對公平正義的殷切期望。政府交通管理部門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推出公共自行車之前先一步攻克非京籍身份證辦卡難題,減少社會質疑,理應是公共行政決策中優先考慮的社會因素。筆者期待,北京交通管理部門貫徹“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努力以身作則,秉持公平正義理念,將公共自行車建設成為倡導“綠色環保”與“同城待遇”的雙重示範。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