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輛劣質自行車爆了慈善“內胎”

時間:2012-04-27 15:25   來源:燕趙晚報

  紅基會下屬仁愛基金向陜西大型國企和地級市老幹部捐贈上萬輛自行車。受捐者稱這些車品質很差,騎兩下就爆胎。公眾質疑,將退休幹部當做弱勢對象捐贈,令人難以接受。(4月26日《華商報》)

  有觀點認為,不管捐給誰都是公益慈善,雖説車輛品質有問題,也大可不必“白吃棗還嫌核大”。不過,這個詭異的“捐贈門”倘若就這樣輕輕關上,勢必掩蓋一些值得反思的深層問題。萬輛劣質自行車不僅爆了自己的車胎,還爆了慈善的“內胎”,露出一個個可怕的黑洞。

  首先,這種捐贈有違慈善精神。錦上添花誠可貴,雪中送炭價更高。慈善作為社會財富再分配的重要方式,其精髓恰恰在於扶危濟困,有限的捐贈應該給最需要的人。然而,上萬輛自行車,或是捐給待遇本就不錯的老幹部,或是流向經濟效益很好的國有企業。如是捐富不捐貧,更像是一種福利發放,根本體現不出資助效應。人們紛紛質疑,弄點實實在在的東西捐給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不是更好嗎?

  其次,缺乏平等意識。一個人能幫助另一個人,只是佔有和支配社會資源的能力不同,不代表二者之間就有高低貴賤之分。真正的慈善,慈善者與受助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然而,時下一些組織和個人仍自覺不自覺地把慈善做成了施捨行為。湖北宜賓兒童福利院每年都會收到大量破爛衣服和過期零食藥品,只能用車拉到垃圾場處理。此次劣質自行車有捐贈之名,無慈善之實,簡直把愛心通道異化為垃圾出口,根本沒有考慮受助者的安全和利益。

  縱觀這起事件的前前後後,有太多疑點直指仁愛基金的管理亂象。因為自行車數量不少,有受贈企業希望仁愛基金髮個公函,但對方始終未發;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捐贈,一片紙的票據收條都沒有。聯繫到“賣50塊錢都沒人要”的劣質自行車,卻在捐贈時被號稱價值700多元,就不能不讓人懷疑虛報多支的背後,是否有個人漁利的黑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