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輛騎往爆胎路上的慈善自行車

時間:2012-04-27 14:48   來源:齊魯網

  紅基會下屬“仁愛基金”向陜西大型國企和地級市老幹局捐贈上萬輛自行車。受捐者稱這些車品質很差,騎兩下就爆胎。據媒體調查,該批自行車出廠價一百多元,仁愛基金捐贈時卻號稱價值700多元。也有不少民眾質疑,將退休幹部當做“弱勢對象”捐贈,令人難以接受。(齊魯網相關新聞:紅基會調查仁愛基金向國企捐劣質自行車事件)

  慷慨自古英雄色,但紅基會下屬“仁愛基金”的慷慨確實令人費解。查詢其管理原則可知,“雪中送炭、公開透明、尊重捐贈方意願、體現資助效益”是其立足於世的四項基本原則。那麼,上萬輛自行車捐贈中,能找到這些“原則”的一絲背影嗎:一者,自行車捐贈對像是“中國企業500強第72位、中國企業效益200佳第69位”的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而另一家受捐的陜煤化集團則自稱“中國西部煤炭航母”——選擇此類受捐對象,這究竟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二者,出廠價一百多的自行車,愣是號稱價值700多,“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捐贈,一片紙的票據收條都沒有,會怎麼上賬”——這些懸疑果真“公開透明”?三者,西飛公司工會副主席王豐説,關於自行車的捐贈,“並不是公司請求志願辦捐的,而是志願辦主動來找工會要求捐的”——不收白不收的派送尊重了“捐贈方意願”?更為可疑的是,上千輛號稱700多的自行車,爆胎連連,以致受捐單位“為了避免出現不安全事件,經該公司工會研究決定,將發出去的自行車又全收了回來”——如此紙糊的捐贈品,“資助效益”何在?

  悲憫之心,人皆有之。“仁愛基金”如此夠意思,弄得受捐的反而心裏有愧:畢竟人家辛辛苦苦白白送到府來的,一分錢不要,不能“白吃棗還嫌核兒大”,但也有很多人想不通:啥都不為弄一堆爛自行車捐給咱,仁愛基金圖啥?這個問題也許才是自行車事件的核心。慈善基金的錢,肯定不是自己腰包的,如此急吼吼地、不分性價比地撒出去,表面看,就是圖“花出去了”——那麼,面對這種“花法”,掏錢做慈善的“主人”會接受嗎?制度林立的主管者會審計嗎?更大的問題是,除了被曝光的自行車,還有多少類似“捐贈”被莫名其妙獻了愛心?

  數據顯示,我國年慈善捐贈總額已經兩度超過千億元,非營利社會組織已超過45萬家,專業從業人員達到600多萬人。紅會下屬基金尚且如此操作,還有多少官方慈善騎著爆胎的“自行車”踏上不歸路?這個問題,也許宏觀答案會啟發一二。《中國慈善透明報告(2011)》披露,按照慈善資訊披露的完整性、及時性、準確性、公眾獲取便利性四個方面,每項指標滿分為100分,接受調查的國內1000家慈善組織的平均分為33分;即便以33分為及格分,達到33分的也只有483家。在這份榜單上,官方慈善組織或帶有政府色彩的公墓基金會的成績“很不好看”。可見,一旦法無可依、管理失范,即便是權威天成的官方慈善,也會在權責利的天平上斷裂或失衡。

  在這個“後郭美美時代”,慈善不是要不要轉身的問題,而是轉身的速度稍稍慢一點、轉身的誠意稍微敷衍一點,都不亞於慢性自殺。民政部最近表態説“爭取明年出臺慈善捐助資訊公開管理辦法”、而紅會等組織也在秀著刮骨療傷的氣度——真正的問題是,我國慈善體制沉疴之弊是不是一部法令、一次賭咒發誓就能紓解的癥結?一輛輛騎往爆胎路上的慈善自行車,不是在郭美美事件之前,也不是在後知後覺之後,而所謂“自救”,看來已不是洗心革面的可靠道路。(鄧海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