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無煙日的硝煙。在世界無煙日到來之際,“煙草院士”爭論再起風波。近百位院士聯名致函中國工程院主席團,請求儘快復議、重審煙草專家謝劍平當選工程院院士的資格。
這次“聯名上訴”能否得到回復還要打一個問號,因為從去年開始數十位院士和國際國內控煙組織、醫學會都曾經聯名請求復議多次,但是至今依然猶如石沉大海。話説回來,中國工程院的確有難處,重大的科學獎項和榮譽評選一般不進行第二次評選。譬如米勒因發明DDT榮獲諾貝爾獎引發巨大爭議,但是評獎委員會也沒能撤銷米勒的榮譽。同樣,謝的導師也是以煙草減害技術早年便獲得院士資格,這筆舊賬怎麼算?
但是不反悔不代表不能後悔,不能反省。謝的當選引發如此之大的爭議,不能不讓我們反省三方面的問題:其一、科學與倫理如何取捨?例如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曾經公開表示,他們為194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DDT的發明而感到羞愧,在今後的評獎中,應當把諾貝爾獎頒發給那些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發明創造和那些沒有爭議的成果和發明。中國工程院相關評委至今沒有明確的表態,是否學一學諾貝爾獎委員會向其他院士和公眾道個歉?
其二、面對商業對科學的入侵該如何規避?《科學》雜誌前不久也關注到了謝的當選引發的巨大爭議。文章認為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顯示了人們對中國煙草工業“入侵”科學的廣泛擔憂。反觀這屆院士的選舉過程,在最初的候選人名單上出現了不少國企老總的名字,雖然因為輿論質疑,這些閃亮的名字從最終入選名單上消失。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科學的聖殿已經不是一塊純潔的伊甸園,科學到底是為真理服務,還是商業的僕人?煙草工業頂著如此惡名尚且能讓代理人“入閣”,其他商業巨頭是否更有理由視當選院士為探囊取物?
其三、院士評選過程是否科學?有專家稱,“‘降焦減害’的‘減害’是對人體健康而言,評審應由醫藥衛生學部來進行,而不是環境與輕紡學部。”院士評選是科學之爭,不是小集團利益之爭。面對爭議如此之大的“跨學科院士”的評選,評審部門是否考慮到讓多個學部“聯合辦公”,至少應該徵求其他學部科學家的意見,而不能掩耳盜鈴拿程式合法作為擋箭牌。(付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