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大年度新聞”展示滬臺交流豐富成果

2017-01-20 09: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月20日上海訊 從引導臺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到為臺灣青年大陸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從“小巨人”姚明赴臺與粉絲“零距離”接觸,到臺灣媒體到上海“走親”……剛剛過去的2016年,上海與臺灣在城際和民間交流方面獲取豐碩成果。19日揭曉的“2016年度滬臺交流十大新聞”,生動地展示了滬臺之間的多元交流和良性互動。

  啟動於去年11月的此次評選,從2016年數百項滬臺交流活動中精選了具有政治意義,且在民眾中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新聞傳播力的事件。經過專家、媒體評審,以及“上海市臺胞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線上投票,最終評選出了最能體現滬臺交流成果的十大新聞。

  上榜新聞涉及兩岸民間交流交往的諸多方面,包括2016台北上海城市論壇在臺北成功舉辦;上海媽媽的畫與臺灣奶奶的手印;居委會主任與里長交友,上海臺北開創基層交流新局面;姚明赴臺,臺北粉絲齊追捧;投資超6億,上海引導臺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進校園進社區,《中國新歌聲》唱響島內;中評社“走親”驚艷上海新風采;上海首家“臺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揭牌;兩岸交流現實題材故事片《愛的蟹逅》成功在兩岸上映;2016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成功舉辦等。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沙海林通過賀信方式對十大新聞評選所反映的滬臺交流效果表示肯定,並希望能以此進一步推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滬臺交流,進一步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李文輝表示,2016年相繼舉行的數百場次大型滬臺交流活動,突出“基層、民間、青年”,不僅增進了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和認知,也在引導臺商轉型升級、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除了豐富多元的民間交流活動,上海與臺灣在經貿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也保持著良好的勢頭。統計顯示,2016年上海口岸出入境臺胞人數223萬人次,較上年增長逾5%。同期,上海批准臺資項目657個,吸引合同臺資22.57億美元。截至2016年末,上海累計批准臺資項目11779個,引進合同臺資379.05億美元。

  此外,從去年底開始升級改版試運營的上海市臺胞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也于19日正式上線。中心主任徐皓表示,希望通過每天發佈的滬臺及兩岸資訊,以及多樣的服務互動功能,為臺胞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準確的服務。

  2016滬臺交流十大新聞:

  1、2016台北上海城市論壇在臺北成功舉辦

  “2016台北上海城市論壇”于2016年22-23日在臺北舉行,上海市長代表沙海林先生率團赴臺出席論壇。此次論壇以“展現城市活力”為主題,通過交流研討,推動兩市在青年交流、醫療衛生、智慧城市、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經驗分享和交流互動,進一步深化上海與臺北兩市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從2010年開始,“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已成為上海與臺北兩市之間重要的機制化交流平臺,在歷年簽訂了23項交流合作協議的基礎上。2016台北上海城市論壇簽訂了上海馬拉松與臺北馬拉松、上海國際電影節與臺北電影節、上海市松江區與臺北市文山區的交流合作備忘錄,並圍繞青年創業、醫療衛生、影視文化、交通運輸、智慧城市等進行廣泛的交流互動。論壇結束後,沙海林常委一行還專程前往陽明高中、臺北聯合醫院、松山文創園區、新北市參訪三芝區雙連安養中心及八里垃圾文化場等參訪,與臺灣青少年、醫療界人士、文化創意和基層民眾互動交流。此次雙城論壇活動在島內引起了高度關注,是島內媒體的熱點話題,議題集中在論壇主題,城市活力、和平發展、兩岸一家親等,報道量也是以往任何活動所未見。在當天所有新聞報道中,正面報道明顯佔居上風。在媒體採訪現場,沙海林市長代表儒雅從容、剛柔並濟,靈活親民的應對風格,充分展示了大陸高級官員博學、自信、開放,又不失風趣的良好形象。

  2、上海媽媽的畫與臺灣奶奶的手印

  2016年8月下旬,沙海林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團到臺北參加“雙城論壇”。出之發前,母親宋開琤聽説兒子又要去臺灣,還要到敬老院(臺灣稱為安養中心)去看望老人,便問能不能畫一幅畫帶過去。沙海林同意母親的主意,86歲的沙母喜愛畫畫,平日經常揮毫操練,這次她認真地發揮自己的功力,精心繪製了一幅5尺卷軸山水國畫,題名為:“青松不老”.意為祝福臺灣安養中心的老人們健康長壽成為“不老松”。

  8月24日,沙海林帶著母親的畫和一片心意,特地前往坐落在新北市三芝區後厝裏的雙連安養中心,蔡芳文作為中心代表接受了這幅畫。

  12月1日上午,新北市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奉家母之命,專程從臺灣趕到上海,將一幅畫和一件手工藝品交到了上海市委常委沙海林的手裏,並鄭重關照,這是母親送給妹妹的心意。

  3、居委會主任與里長交友上海臺北開創基層交流新局面

  對於臺北市大安區昌隆裏里長王志剛來説,今年的端午節有點“不一樣”。作為昌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他和20多位協會理事一道,在上海度過了這個傳統節日。王志剛的“上海端午”,可以説是上海臺北社區頻繁互動的一個縮影。過去幾年中,上海多個區縣與臺北市下轄區結對,多位臺北里長來到上海擔任“一日居委會主任”,不少上海居委會幹部也曾以“一日里長”的身份親身體驗臺北的社區管理。

  2016年7月19日—24日臺北市12個行政區的共130余名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等基層社區工作者在臺北市里長聯誼總會總會長勤榮輝的率領下,來到上海市交流參訪。是上海與臺北雙城交流以來,臺北市規模最大的一次基層來滬交流參訪

  近年來,上海致力於推動兩岸基層交流。在市臺辦的統一牽頭協調下,各區縣在開展基層交流工作中交流成果收穫頗豐,已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項目。如滬臺民間論壇已順利召開8屆;虹口區與臺北市士林區、北投區開展基層交流十週年系列活動;徐匯區、普陀區、黃浦區等多個區縣與臺北市相關區開展“當一日里長”及“當一日居委會主任”等主題交流活動;浦東新區積極開展與臺北市的基層民俗文化系列交流活動等。

   4、姚明赴臺,臺北粉絲齊追捧

  2016年“海峽杯”籃球邀請賽臺北站,10月11日至12日在臺北登場,由剛入選NBA籃球名人堂的巨星姚明隨上海大鯊魚職業籃球隊、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男子籃球隊一同來到臺北,分別與裕隆納智捷、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立松山高中男子籃球隊舉辦三場籃球比賽的交流。作為此次活動最大亮點的姚明,10月11日上午參加《兩岸青年論壇》,與臺北的青年們開展面對面的交流,中午姚明又赴東吳大學,與學子們共進午餐並舉辦同學見面會;下午,姚明又趕往啟聰學校,為小朋友們講故事並客串了小球員的籃球裁判;晚上,姚明與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共同為海峽杯籃球賽職業組的比賽擔任開球嘉賓。姚明所到之處,受到了大批粉絲的熱烈追逐,甚至在東吳大學食堂與同學們共進午餐時,整個餐廳幾乎被蜂擁而至的粉絲擠爆。

  通過上海臺北“雙城論壇”平臺,滬臺“海峽杯”籃球賽已成為由兩市體育主管部門聯手打造的以籃球為媒的體育交流品牌,通過籃球運動陽光健康的積極形象,共同倡導雙城市民健康生活理念。

  5、投資超6億,上海引導臺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9月22-25日,上海市臺辦主任李文輝和上海市臺協會長李政宏率領的上海臺商投資考察團,專程赴寧夏、甘肅考察,開啟“一帶一路”重點地區投資考察之旅。

  9月23日上午,上海吉的堡教育、永續農委會、雄獅旅行社、象王洗衣、大潤發大型超市等五家臺資企業和寧夏有關部門簽訂了投資備忘錄,投資意向金額達3億人民幣。9月25日,上海市臺辦、上海市臺協和甘肅省臺辦、甘肅省經合局共同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內容涵蓋上海臺企南僑集團食用油原物料採購、永和公司食品採購及加工、連鎖工委會連鎖品牌服務推廣等14個投資項目,投資意向金約3億人民幣。上海臺商的投資考察活動也得到了海協會的支援,在甘肅期間,陳德銘會長專程出席了項目簽約儀式。

  寧夏自治區和甘肅省是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一帶一路”重點地區之一。上海為了進一步貫徹中央、國務院戰略,積極引導臺商主動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這是上海市臺辦帶領臺商參與長江經濟三角洲發展戰略和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後的又一舉措。

  6、進校園進社區,《中國新歌聲》唱響島內

  2016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2016中國新歌聲臺灣行再度啟程,趕赴寶島臺灣臺北、新北、苗栗、南投4座城市、苗栗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等5所高校松山文創園區等3處社區帶來八場精彩演出。此次演出陣容匯集了受到兩岸年輕族群推崇喜愛的實力學員和人氣歌手,舞臺上兩岸人氣學院共唱成名曲,更有來自兩岸校園的“新聲音”們同臺飆歌。從校園到社區,從音樂文化交流到兩岸民俗文化表演、從大陸“廣場舞”到臺灣“土風舞”同臺競舞,創意疊起、高潮不斷,聚攏兩岸年輕人,共同暢談音樂、夢想和未來,也讓臺灣的社區民眾在且歌且舞中彼此交流融合,感受到“兩岸一家親”歡快氛圍。

   7、中評社“走親”驚艷上海新風采

  2016年12月4日至10日,以臺灣中評通訊社社長俞雨霖為團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為顧問的中評社一行11人,來滬開展“走親”系列採訪報道活動,對上海近年來改革開放在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取得的成果以及上海對臺工作的成效,進行廣泛深入的採訪報道。採訪行程遍及10個區,內容包括新能源汽車研發、聯影醫療科技、質子重離子醫院、上海中心建設、大飛機研發中心、上海超級電腦中心、中國(上海)自貿區、中醫藥大學、復旦大學、臺灣青年創業園區、臺資金融證券企業、金山新農村建設、松江媽祖文化、淞滬抗戰紀念館、市臺胞服務中心、市臺商協會等。累計共發新聞通稿152篇、新聞圖片1430張,並通過中評社、中評網、臺灣中評網、中評臉書等媒體渠道全方位宣傳報道,獲得讀者的熱烈反應,取得了良好的正面宣傳上海的效果。

  8、上海首家“臺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揭牌

  2016年7月20日上午,靜安區“臺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在上海君倫律師事務所正式揭牌。市委常委沙海林的市區領導出席了揭牌儀式。作為滬上首家專門面向臺灣法律專業人才的實踐基地,將作為一個平臺吸引更多的臺灣青年法律作業人才來上海進入知名律師事務所進行為期2個月至6個月不等的體驗式實踐活動,幫助臺灣青年法律學員更真切的了解大陸的司法制度和司法實踐,感受大陸的法治文化和百姓日常生活。鼓勵和支援更多的臺灣青年法律人才來滬尋找創業就業的機會,增進滬臺青年的溝通交流。通過專家評審組的層層篩選,共有五名來自臺灣大學、東吳大學、政治大學的優秀學生獲得“君倫—兩岸法律實踐獎學金”,開始了全新的法律實踐經歷。

  9、兩岸交流現實題材故事片《愛的蟹逅》成功在兩岸上映

  9月6日下午,由上海市臺辦支援拍攝並監製、大陸第一部以兩岸交流合作現實題材為藍本的故事片《愛的蟹逅》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成功舉辦首映式。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海協會顧問陳雲林、上海市市委常委沙海林等出席首映式,在京各界人士和群眾共800多人參加了活動。國臺辦領導及各界人士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影片充分反映了兩岸基層交流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體現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反映出兩岸青年交流交往的重要性。

  活動當天,共有來自大陸、臺灣、香港的24家媒體、40多名記者赴現場採訪。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解放日報、看看新聞網、鳳凰衛視、香港中評社等多家媒體均對首映式進行了報道,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10月31日,上海臺辦專門安排影片在臺灣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進行放映,並會同苗栗縣政府組織臺灣各界民眾800多人觀影,引發兩岸較多關注。

  10、2016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成功舉辦

  8月23日,2016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于臺北市松山文創園舉行。這是首屆由兩岸合作舉辦的青年創業大賽,共吸引包括兩岸高校優秀創業團隊在內的431個項目團隊踴躍參加,其中172個來自臺灣,259個來自大陸,共有1500多位兩岸青年參與項目主創設計,涉及生命健康、網際網路+、物聯網IOT、文化創意等四大産業領域。

  大賽于5月6日正式啟動以來,經過報名、初賽、復賽和決賽等程式,歷時109天,于8月23日圓滿收官。最終20個項目入圍總決賽,其中,來自臺灣的項目10個,來自大陸的項目7個,兩岸合作的項目3個。經過激烈角逐,最終來自臺灣的Addweup項目問鼎冠軍。上海市市長代表沙海林出席活動,為獲獎選手頒獎並寄語兩岸青年創業者攜手共創未來。

  獲勝項目將被擇優推薦入駐上海(金山)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提供兩岸青年創業者與30多家創投機構和60多位行業領軍人物、投資人進行互動的機會。不僅收穫大賽獎勵,更有一站式落地配套政策,和零租金、零成本、零負擔創業服務。(台灣網上海市臺辦通訊員 常志康)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