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圳文博會側記:當文化邂逅創意

2013-05-20 11:11:00
來源:浙江日報
字號

  10萬平方米主展館,43家分會場,2118家參展商……無論是四處趕場看展的觀眾,還是擺攤吆喝的從業者,都感嘆第九屆深圳文博會的龐大、熱鬧,讓人無所適從又無比興奮。

  魔幻現實版

  這是一個聚集文化産品的“美麗雲端”,9年來,這個“中國文化第一展”累計成交額已超過6500億元。短短4天展期內要將文博會“一覽無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如果懷揣“科技”、“內容”、“創意”這些文化産業發展關鍵詞邊走邊逛,就能很快掌握它的“精髓”——

  袖珍版春晚舞臺、3D列印機、鐳射樂器……在本屆首次設立以“文化+科技”為主題的文化新業態展區,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16家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首度集體亮相。

  高科技含量,也歷來是新聞出版館的一大亮點。由積豐科技團隊首創的“雙平臺互動魔屏”是一項非常神奇的技術,它是商場、圖書館,也是立體導遊、數字教室,只要拿出手機或平板電腦搖晃一下,魔屏上的書、音樂、電影就會“飛”進去,反之亦然。此外,魔屏還集合了線上支付、門戶發佈等多項應用。

  擦亮金招牌

  2012年,我國動畫片産量22萬分鐘,下滑了15%,這是5年來首次不升反降。“這意味著動漫産業經歷一段時間快速增長後,開始換擋變速,更專注于內容的挖掘和生産。”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對此表示樂觀,“動漫産業優勢來自‘中國製造’這一金字招牌,這是我們今後推出動畫精品的重要基礎和力量。”

  每年都備受觀眾喜愛的“明星館”——臺灣文化創意館再度亮相,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新茶生活區”成為了今年97家臺灣文創業的最大亮點,讓觀眾感受到濃濃的“臺味”,週末展區外甚至排起了長隊。

  不少去過臺灣的人都會感嘆在都市、鄉村、街頭、室內隨處可遇見的“文創趣味”。其中的秘訣藏在哪?“臺灣的文創産業已不僅僅是商業,而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臺灣貿易中心推廣中心的王亞寧為我們解答了疑問,“創意,讓臺灣文創人用小成本獲得大效果,讓文化夢想擁有更廣闊的空間。”

  浙江逐夢人

  再把目光回收,來看看派出了省本級及11個地市共65家文化企業、約300人龐大陣容參展的浙江代表團。

  “繡都”和“臺繡”,兩家臺州刺繡龍頭企業、兩種不同發展風格和理念,共生、共融于臺州館展廳,把臺州刺繡這一經過千年曆史沉澱的傳統工藝詮釋得淋漓盡致。“‘繡都’致力於打造絲綢刺繡文化禮品品牌,目前銷售網路已基本覆蓋全國機場,普京、小布希、羅格等都是我們的顧客。”已經是第五次參加文博會的“繡都”常務副總陳培偉自豪地説。

  臺州刺繡第三代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大師林霞的臺繡服飾有限公司雖是第一次來文博會,但為刺繡藝術賦予了更多當代感和時尚味,玩出了文化和深度。

  林霞以展廳中央擺放的一套名為《原——衍生》的系列作品為例:“我以蠶繭為意象,試圖將生物、藝術、刺繡、概念一體化,從而尋找原生物的記憶及世界初始的思維圖像。傳統文化活在當下,繡品是載體,藝術才是靈魂。”

  不約而同的夢想,一約而同的堅持。隨著歐元和美元相對人民幣的貶值,過去以貼牌出口賺加工費為主的盈利模式變得難以為繼,提高産品創意水準、提升産品附加值,也成了唯一途徑。

  這一點,以紙製品出口起家的寧波紙器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體會頗深。2009年開始,公司把紙自身文化及特性轉化為設計理念,以漫畫為表現手法運用於産品設計,並與張小盒、幾米、慕容引刀等知名漫畫家合作,打造國內DIY相冊第一品牌。

  文化能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做些什麼?文化産業離“十二五”支柱産業的目標還有多遠?人們在第九屆深圳文博會上尋找答案。創意與文化最美的邂逅,正在升騰發酵。我們,都是永不止步的逐夢人。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