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綠色産業合作新前景主題論壇綜述

時間:2015-07-07 11:54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7月7日貴州訊 開門見山,推窗見綠,這是貴州的常見景象。爽爽的貴陽,有鬱鬱蔥蔥的林帶環繞,充滿負離子的清新空氣令人心曠神怡。6月27日,坐落在多彩貴州,爽爽貴陽的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舞陽河廳,來自兩岸綠色産業方面卓有建樹的官産學界嘉賓圍繞 “新常態新機遇:兩岸綠色産業合作新前景”主題,立足兩岸綠色産業合作發展前景,探討全球綠色産業最近成果及發展趨勢,尋找和把握兩岸合作共贏機遇,促進兩岸綠色産業共同發展。交流對話氣氛熱烈,真知酌見,魅力四射。

  綠水青山,兩岸賢達群英會

  本次兩岸主題論壇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的積極主辦,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臺灣三三會作為協辦單位,貴州省臺辦具體承辦。海協會原會長、國臺辦原主任陳雲林,三三會會長、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南開大學副校長朱光磊,貴州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劉曉凱出席論壇並致辭。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梁琪主持論壇。

  劉曉凱致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及合作夥伴單位人才濟濟,有很強的專業研究實力和實踐帶動能力,在兩岸建設綠色産業發展等經濟社會領域研究方面具有前瞻性、創造性,代表國內先進水準,具有國際影響。南開大學副校長朱光磊強調,本次論壇是兩岸經貿合作中一次較高層次的交流探討,必將為推動兩岸生態文明建設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合作夯實基礎。

  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臺灣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斐章、南京大學教授孫寧華、臺灣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佘日新等兩岸産、學、研界代表以及省內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省直有關部門的120名嘉賓現場各抒己見,交流互動。

  把脈開方,築城二度“陳江會”。

  “江山恒美,陳釀彌香”。2008年6月,海峽兩岸兩會商談在中斷9年後正式恢復。陳雲林、江丙坤是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見證人、當事人。“陳江會”成為“汪辜會”之後的又一次歷史定格,也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推手。緣于關注兩岸綠色産業發展,兩位老朋友繼2014年參加兩岸攜手共創綠色商機分論壇以後,再度相聚貴陽,為兩岸綠色産業合作把脈開方。陳雲林説,貴州的重要性並不在於GDP的增長速度,而在於它是一個國家很重要的生態文明樣板省份。兩岸的經濟合作發展走到了今天,已經到了攜手共同發展綠色産業的新階段。臺灣致力於發展綠色産業,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大陸借鑒。在政策、産業方面形成了許多切實有效的法律規範。與此同時,大陸經濟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他認為,兩岸主題論壇可以讓兩岸有識之士進行思想的碰撞,尋求在綠色産業方面取長補短、互利共贏的路徑。江丙坤説,兩岸都應該把綠色産業列為重點扶持的對象。這樣一來,許多民間資本和商業智慧就會加速投入到綠色産業中來。相信兩岸歷久彌新,不論是環保還是生態,或是新能源,都希望借由今天的論壇找到新的合作方向,擦出不一樣的火花,不斷強化兩岸綠能産業合作,以創建永續發展的新紀元。陳雲林、江丙坤均表示,貴州全省致力於綠色發展,符合國際潮流,體現貴州實際,也為沿海臺商轉型發展和兩地綠色産業合作提供了良好機遇。三三會、海協會將積極牽線搭橋,為深化臺灣與貴州交流合作多做一些實事,進一步促進兩地企業優勢互補、兩地民眾更多往來,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思想火花,擦出智慧之光

  與會嘉賓圍繞論壇主題,就兩岸綠色産業合作與發展、兩岸綠色能源産業合作探討、從包容性發展經驗談兩岸環保産業之未來發展、水與綠色成長、中國碳交易市場及其價格影響因素、中小企業抱團與綠色GDP等方面共同探討。其智慧且獨到的見解贏得陣陣掌聲和共鳴。

  1、兩岸協商要將綠色産業議題納入新的議程中。陳雲林強調,海協、海基兩會已有的合作框架要把綠色産業議題納入到新的議程中。江丙坤先生在致辭用陶淵明詩句“望良田美池,疑人間仙境 ”來描述令人羨慕嚮往的綠色生活的環境。並特別呼籲,兩岸應繼續加速形成與環境生態保護有關的協議,以此作為一個平臺,有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同時,應將綠色産業合作作為一個重點,由民間組織來推動,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優勢與作用。另外,兩岸成立了經濟合作委員會,應該將綠色産業作為重要研究課題,選擇一些重點項目試驗合作。

  2、兩岸綠色能源産業合作意義重大。曹小衡認為,兩岸經貿合作的産業維度已開始進入操作階段,為兩岸産業合作與交流提供了平臺,也為初創期的新興産業綠色能源産業奠定了基礎。在開發新能源問題上,大陸的市場、資金、平臺,與臺灣有技術、經驗優勢互補。綠色能源革命成功將會是解決世界眾多經濟、政治、社會問題的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兩岸應導入綠色科技應用。陳龍吉認為,兩岸在導入綠色科技應用時,要兼顧能源、經濟與環境、人文社會平衡發展。發揮大陸重工業基礎搭配臺灣中小企業創新與靈活經營管理模式互補優勢,制定兩岸綠能産業共通標準,透過標準引領産業發展。建議兩岸各自選址,規劃綠色産業多元展示應用園區或試點示範工程,提供兩岸綠能産品、技術展現應用實績的國際展示平臺。

  4、從包容性發展經驗談兩岸環保産業之未來發展。杜紫宸認為:産業環保是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助力,要脫離“命令與管制”模式,朝向“污染者負責且付費”的合理與公平方向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脫鉤”,今後環保産業將在環保服務、環保器材、環保資源三方面進行發展,兩岸在環境管理、清潔生産、環保資訊與檢測、綠色設計、節能減碳新興環保服務業等方面也都存在巨大商機。

  5、“希望在山、關鍵在水”。張斐章認為,水是“綠色基礎設施”,必須重視綠色增長,要以新思維、新技術增強水這個綠色增長髮展引擎的動力,整合地表和地下水資源,納入城市綜合規劃,構建多元化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及節水、迴圈用水體系。

  6、健康有序發展碳交易市場。孫寧華認為,兩岸應該大力發展和完善碳金融衍生品市場,穩定碳市場交易價格,制定配套法律法規和技術文件,完善碳排放檢測報告和核查體系,確保碳市場有序健康穩定允許,兩岸攜手溫室氣體排放發揮基礎性作用。

  7、要認真服務好中小企業鏈。佘日新認為,兩岸中小企業可以採用抱團垂直模式和水準模式方式共用公共資源,分擔環保成本,實現綠色生産,推動兩岸GDP綠色增長。兩岸應改變交易關係,邁向夥伴關係,簽訂長期供料合約,共同實現生産同步、管理同步、經營同步的目標。

  8、深入推進兩岸綠色農業産業合作。簡芳彥、林克漠認為,必須充分利用兩岸綠色農業各自優勢,促進兩岸産銷一體化綠色全産業鏈運營模式。

  百川入海,共識催生新倡議

  兩岸主題論壇聲音振聾發聵,集思廣益,形成共識,發表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5年年會“新常態新機遇:兩岸綠色産業合作新前景”主題論壇倡議書》,內容涵蓋培養環保專業人才,制定綠色産業發展共同標準;建立兩岸綠色産業多元示範應用園區;構建多元化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出臺相應法律法規,促進碳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強化企業生産環境管理、環保資訊與檢測合作;中小企業抱團資源共用,分擔環保成本;構建兩岸農業綠色全産業鏈運營模式等方面。主辦方與承辦方以及與會嘉賓更期盼在微觀層面解決具體的問題,給社會、發展帶來看得見的進步。

  領導重視,各方協作創佳績

  論壇的舉辦始終得到國臺辦、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諶貽琴副書記、劉曉凱部長多次過問,並提出明確工作要求。論壇期間,省委書記趙克志、省長陳敏爾還專門會見出席兩岸主題論壇的江丙坤、陳雲林一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臺灣三三會等合作夥伴在兩岸主題論壇籌備過程中給予了極大的支援和幫助。光明日報、台灣網、中新社、貴州日報社、多彩貴州網等多家媒體現場報道。網易、中青網、中國經濟網、華夏經緯網、貴州商報、東方網、新民網等多家主流媒體紛紛轉載報道。

  同時,省臺辦主要領導非常重視本次論壇的承辦工作,要求全辦同志統一思想,有大局觀念,務求精緻細緻;分管領導直接參與尋找合作夥伴、困難問題協調、各類方案制定、論壇主題選題、兩岸嘉賓邀請、重要嘉賓落地服務等工作;各組同志各司其職,積極主動與論壇服務協調各組對接,加班加點制定工作方案,設想各類突發狀況並做好應急處理預案,多次實地踩點並組織預演,密切協同、互相補臺,確保了論壇的成功舉辦。(台灣網貴州省臺辦通訊員劉穎)


編輯:貴臺宣

相關新聞

圖片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