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演講

時間:2015-07-07 11:48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7月7日貴州訊 6月27日下午,一場圍繞新常態新機遇下,兩岸如何抓住機遇,開創綠色産業合作新前景的主題論壇,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舞陽河廳舉行。論壇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梁琪主持,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臺灣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斐章、南京大學教授孫寧華、臺灣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佘日新分別作了主題演講,提出的觀點新穎獨到,令人耳目一新,贏得陣陣掌聲。以下為杜紫宸演講。

  今天我主要給各位報告一下兩岸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尤其是臺灣在這方面的一些經驗。

  臺灣在幾個領域有不錯的經驗。第一,垃圾回收。臺灣成功做到了垃圾的分類,垃圾的減量,甚至由製造者付費,就是在你製造每一份垃圾的過程中都要付出代價,從而成功實現讓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第二,水污染處理。水污染處理在臺灣主要是指工業用的廢水處理,這些廢水對土壤或我們的食用水都會造成非常大的污染,所以必須用一些特殊技術對其進行管理,這方面臺灣也有相當不錯的經驗。第三,空氣污染處理。臺灣採取誰負責排放誰交錢的政策,錢交到控污基金,用來補貼使用製造空氣污染少的新設備的人。我覺得這個政策如果由政府來執行應該更為有效。

  我覺得新常態也是一個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我們把高成長變成中高成長,把動能轉換到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環境污染的減少,甚至貧富差距的均衡,這個就是所謂包容性增長的概念。臺灣在2010年之後,讓能源消耗與GDP的成長開始脫鉤。當我們的經濟每年以10%、8%的速度增長時,我們的電量反而是負增長,我們的環保狀況反而有明顯的改善,對空氣污染,水治理付出的代價反而更低,這就是環保與經濟增長脫鉤,這個脫鉤就是所謂的包容性成長。

  全球在環保産業部分應運而生的有三大産業,一是環保的服務,比如我們固體的、氣體的廢棄物,我們要做回收,做處理,或者有一些具有對環境不利的因素我們把它控制並減少,這個我們稱之為環保的服務。二是環保的器材,因為要做綠色的生産,綠色的居家,綠色的照明,我們會製造一些沒有污染性的金屬,或者節電設備,這些設備的製造在製造業它又産生了相當大的商機。三是環保的資源,現在臺灣環保資源産業可以做到把冰箱、電腦、汽車這些打碎之後從中再提煉出金,提煉出其他有用的可以重新迴圈使用的資源,所以環保的産業是相當大的産業。

  綠色環保和能源方面我也有一些想法。我覺得綠色環保兩岸有幾個方面可以合作。第一個是水處理,尤其是重要污染的地區、河流和工業污染水的處理,這方面臺灣有充足的經驗。第二個是PM2.5,對於PM2.5的綜合治理我覺得兩岸學者專家應該要常思,大家要共同做一些深入的研討,甚至於可以局部的做一些實驗,讓PM2.5的來源能夠降低,這對兩岸都是有利的。第三個是能否通過臺灣一些研究機構,或者協會、法人、專家、學者的協助,把臺商在大陸的生産變成標桿綠色的生産,尤其是臺商比較聚集的地方,可以實驗一些環保的團隊協助臺商做綠色生産,可能會創造出相當龐大的産業。第四個就是環保裝備,因為我們要協助臺商做綠色生産,所以有一些裝備需要更新, 有一些特殊的東西要先從國外引進,然後慢慢在本地生産。第五個是節能,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在臺灣現有7000多位員工,是臺灣最大的一個研發機構,博士有1500多人,我們最大研究所就是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這個研究所大概有1000人。主要協助臺灣企業或政府部門從事綠能與環保的相關工作。節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工廠的節能,比如説水泥廠,煉鋼廠,採礦業方面的節能,效果顯著。謝謝各位。


編輯:貴臺宣

相關新聞

圖片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