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入貫徹科教興國戰略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2022-10-31 08:2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張東剛(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高舉旗幟、立論定向、總攬全局、催人奮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宣言書、動員令和行動指南。報告專節闡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實施,立意深遠、格局宏大、路徑清晰,體現了我們黨對時代發展大潮、國力競爭大勢、現代化進程內在要求的準確把握,明確了科教興國戰略在新時代的科學內涵和使命任務,彰顯了我們黨以更大力度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決心和氣魄,為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根本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戰略意義概括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境界高遠、意蘊深厚,充分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戰略意義的深刻認識,反映了新時代新征程對科技、教育、人才的更強需求和更大期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部署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將在第一步率先實現,作為基礎性、支撐性、先導性工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豐富戰略資源和創新人才儲備。我們必須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根本定位,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充分認清教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工程。馬克思主義認為,工人階級的未來乃至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於教育,揭示了教育在人類發展、社會進步中的基礎作用。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先後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資訊革命,時代越是向前,教育的作用就愈發凸顯,從人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教育在國與國競爭較量中的地位愈發重要,沒有高品質教育體系的支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很難長久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也無法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對提升國民整體知識和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具有決定性意義。邁上新征程,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通過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能使我們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在風吹浪打中巋然不動,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充分認清科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核心力量。重視科技的歷史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曾指出“生産力中也包括科學”,並且説:“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麼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産力。”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發生的每一次科技變革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變數。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綜合國力競爭中,科技是國之利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無論是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是拓展新領域、開闢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建立新優勢,都離不開強大的科技,離不開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力爭讓科技創新這個“核心變數”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充分認清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支撐。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重要戰略資源。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哪個國家擁有人才上的優勢,哪個國家最後就會擁有科技優勢、實力優勢、競爭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高品質發展,要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這種新發展格局對人才數量、品質和結構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都要求我們完善人才戰略佈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戰略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重要論述是對現代化建設新動能最本質的概括,深刻表明科教、人才、創新是“三位一體”的,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強關聯的“三腳架”,三者互有需求、互有支撐、互為補充、互有帶動。

  當今世界的科技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和教育競爭,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更大進步,需要人才的重要支撐。沒有強大的人才隊伍作為基礎,科技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科技水準的提高,人才資源的涵養,創新能力的激發,教育是根本、是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説,沒有教育強國就沒有人才強國,沒有人才強國就沒有科技強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相輔相成、同向而行,有任何一個方面的短板,都會直接影響到其他兩個維度的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必須統籌抓、一體抓,才會産生同向發力、同頻共振的效果。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科教融合、創新發展的鮮明導向,不斷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內在規律,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三大戰略”,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充分涵養人才第一資源,大力發展科技生産力,努力激發創新第一動力,形成教育鏈、科技鏈、人才鏈和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高效迴圈的戰略格局,著力提升科教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使激發“第一生産力”、激活“第一資源”、點燃“第一動力”相互推動、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匯聚起系統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合力。

  深刻理解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前進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作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部署,進一步明確了貫徹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任務,指明瞭大力推動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人才引領驅動作用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重心,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規劃了清晰路徑,提供了科學方法。

  必須大力推動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優先發展教育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又再次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可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優先發展的重視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讓教育走在發展前列,發揮教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先導性作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在財政資金安排中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統籌多種類型教育協同創新,切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品質教育體系,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切實提升教育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以高品質教育支撐高品質發展。

  必須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像中國這樣人口規模巨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科技強國,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準,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必須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走自主創新道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聚焦重要領域關鍵技術,瞄準人工智慧、高端晶片、能源安全等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依託新型舉國體制,加快部署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努力在重大戰略領域建立自身科技優勢。要堅持國際視野,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形勢,以國際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搶佔世界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推動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必須充分發揮人才引領驅動作用。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基本前提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盤活人才資源、發揮人才效能、激發人才動力。深入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必須牢牢扭住“人”這一關鍵要素,在管理上“放權”、在分配上“放開”、在評價上“放活”,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要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確保人才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要打造精心用才的佈局,牢固樹立大人才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做到用當其長、用當其時、用當其位,積極發揮人才在各個領域引領驅動的重要作用。要建設用心聚才的高地,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充分“解綁”“減負”,造就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深刻理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實踐要求,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築牢國家強盛之基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也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齊備的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重要承載體。一流大學不僅是科技生産的重要基地,更是一流人才的富集高地,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園地。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賦予高校新的歷史責任和戰略使命,我們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走在前、作表率、樹標桿,當好“排頭兵”,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以實際行動辦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以實際行動築牢國家強盛之基。

  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高校培養人才,首先要把正政治方向,始終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當作辦學興校的核心任務,鍥而不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傳承紅色基因,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激勵廣大師生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要全面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止于至善,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鬥志,引導大學生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承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大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教學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以培養“大師”的戰略思維探索自主道路和模式,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造就一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復興棟樑、強國先鋒”。要緊扣國家戰略需要,不斷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通過“強基計劃”等激活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探索對優秀學生精準培養的有效路徑,完善複合交叉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打造以“四用”為遵循的新時代實踐育人體系,探索高水準的科教協同和産教融合之路,讓青年學生在感知前沿科技中提高解決問題的本領和能力。

  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踐行服務國家創新創造的時代擔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佈局。高校具有學科齊全、融合交叉、人才匯聚、科教協同、産教融合的整體優勢,是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也是服務國家創新創造的主力軍。我們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加快“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建設,以有組織科研和重大項目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增強價值引領力、思想創造力、理論創新力、文化傳承力、服務貢獻力。要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推動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不斷釋放基礎研究、交叉研究、前沿創新的活力,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