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實踐新論非凡十年】回答“李約瑟之問”的三重邏輯

2022-09-28 11:29:0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提出過著名的“李約瑟之問”,大意就是為什麼近代科技的蓬勃發展沒有出現在中國?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有許多,但答案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帶偏了,引導到一個結論,即中國人不擅創新,更有西方國家反覆炒作“中國只會抄襲、模倣、剽竊”。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這樣嗎?我們不妨從歷史、現實和創新規律三個維度來進行回答。

  歷史地看,創新一直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我國在古代就以創新的方式創造了璀璨的文明,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即便近代我國發展有所落後,但很快大踏步趕上時代。

  事實上,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或者民族,能夠在所有時間段內,一直引領創新。反過來問,西方為什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遠遠落後於中華文明?中世紀為什麼那麼黑暗而漫長?我們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結論,西方不擅創新?當然也是不行的。

  實踐維度上,中國人民自“站起來”以後,通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創造了璀璨奪目的科技創新成績。特別是十年來,中國已經大踏步走向創新的前沿,在有些領域甚至於引領世界。

  這得益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戰略謀劃和系統部署。我們的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和格局性的重大變化。

  同時,我們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在不斷增加,科技創新各方麵條件在不斷改善。數據顯示,十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從1.03萬億元增長到2.79萬億元,居於世界第二位;研發強度從1.91%提高到2.44%,接近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準;基礎研究經費是十年前的3.4倍,達到歷史最高值。我們也重視人才培養,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2021年研發人員總量預計為562萬人年,是2012年的1.7倍。 可以説,中國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成功邁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

  此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顯著增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曾舉過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2012年我們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佈,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幾率。我們當時想邀請國外媒體來參加我們的新聞發佈會,但他們沒有積極性,一個都沒來。但最近這幾年情形完全不同,“中國”成為全球科技界的“熱詞”之一,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科研製作特輯,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稱讚中國專利“井噴”,許多重大尖端科研領域的突破收穫了國際輿論持續且普遍的關注。中國創新領域的成績讓世界刮目相看,中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從創新規律看,從模倣創新為主到自主創新為主,是一種創新演化的邏輯,也是一種創新實踐的道路。這種路徑,合理合規合法,也是英、德、美、日等國家科技發展和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追趕型國家,必然會有大量的模倣;不僅中國如此,對於全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如此。反過來説,工業革命以前,西方國家也在模倣追趕我們。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沒有必要妄自菲薄。

  科技創新不是哪個國家的專有名詞。當前,我們實實在在地看到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追趕正在發生質變,中國已從科學前沿學習者繼承者圍觀者,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發展成為並行者甚至超越者、引領者。這一次,站在與世界科技同一起跑線上,我們完全可以充滿自信,中國的科技體制不遜於任何西方國家,中國的創新潛力無限,必將刻下一個個新的中國創新發展奇跡。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