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課後服務品質是深化“雙減”必答題
作者:李思輝(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9月19日,教育部網站公佈了教育部對人大代表“關於促進義務教育延時服務優質均衡發展的建議”的答覆內容。答覆稱,教育部高度重視課後服務工作,指導各地豐富課後服務內容,下一步將全面落實經費保障機制,建立課後服務資訊管理系統。
從去年7月24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算起,“雙減”政策施行才一年多,卻對課外培訓市場的治理、對廣大中小學生學習壓力的緩解、對各地中小學校教學方式的優化,乃至對整個社會教育焦慮心態的紓解都産生了積極推動作用,讓人們看到了教育改革對社會期盼的積極回應。
不搞課後培優,“三點半問題”怎麼解決,孩子們課後能做些什麼?教育部摸底調查數據顯示:眼下92.7%的學校開展了文藝體育類活動,88.3%的學校開展了閱讀類活動,87.3%的學校開展了科普、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自願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比例由“雙減”前的49.1%提高到92.2%……這説明廣大中小學校“接棒”效果總體不錯。也要看到,改革既要有形式上的大刀闊斧、立竿見影,也離不開制度上的銜接配套、層層深入。
今時今日之改革很難“皆大歡喜”,往往需要解決很多問題。比如“雙減”政策契合民心民意,也讓很多課外培優機構“摸不著頭腦”,有的依然在探頭探腦、變換花樣製造焦慮;有的老師和家長依然對“培優式”應試教育有路徑依賴,對“雙減”的長遠效果心存顧慮;還有的地方在課後服務保障上投入不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提供的服務層次、效果、品質也有差異……如何保障課後服務的效果、促進服務品質相對均衡,是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做好這道必答題,需要進一步深化對“雙減”的認識。“雙減”既是一種學生自願參加的課後延伸服務,也是廣大中小學校現階段需要承擔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不能敷衍、應付乃至抵觸;各地安排經費配套保障是做好課後服務的基礎,不能掉鏈子;課後服務客觀上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讓教師的付出與回報成正比,並且有調休的機會,是一項應有的制度設計。課後服務雖是一項延伸服務,但也關乎公平正義。除了定期監測服務效果外,相關部門能否對課後服務品質進行定期考評、獎罰分明,促使廣大中小學校更加重視課後服務、不斷創新服務形式、切實提高服務品質?
課後服務不僅包括課後作業輔導,而且涉及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等很多方面,需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等諸多部門協同配合、共同發力。相對而言,美國的課後服務起步較早,在美國課後服務發展過程中,除了政府的支援、引導,社會力量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成立於2000年的社會組織“課後聯盟”為推動美國課後服務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雙減”往更深處走,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作為補充、形成合力也是一種現實需要。
“雙減”一年多,人們的很多行為習慣變了。隨著改革的深入,課後服務從“全覆蓋、廣參與”到不斷“上水準、強保障”,相信人們的教育觀念乃至整個社會的心態都會發生積極變化。一旦家長和學校徹底擺脫了“搶跑式學習”“填鴨式教育”的思維慣性,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會進一步減輕,孩子們將得以在他們各自喜歡的領域裏,自由撒歡、擁抱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