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大眾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2020-09-27 09:48: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原標題:用“大眾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參觀艾思奇紀念館時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批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的人才,講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堅持講大眾話,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指明瞭方向。

  “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與大眾關係的經典概括。馬克思主義是服務大眾的,必須要為大眾理解掌握。艾思奇所著《大眾哲學》之所以成為精品力作,關鍵就在於它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飛入”成千上萬青年的頭腦中,啟發和激勵他們奔向革命,指導他們認識和改造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傳承好《大眾哲學》的精神,用大眾話語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好,更好地用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凝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薄力量。

  始終關注和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讓大眾願意聽。馬克思曾説過:“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必然要求以大眾訴求為價值取向,以大眾生活為認識對象,以大眾智慧為思想養料。要深入群眾生活,真實表達群眾的意志和要求,特別是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從理論聯繫實際的角度予以闡釋,解開人民群眾思想“疙瘩”。

  既要讓大眾願意聽,也要讓大眾聽得懂。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固然有其學術層面和學術研究的話語,但這不是把理論變成脫離人民群眾火熱生活的空洞説教的理由,更不能成為其拒斥大眾化的理由。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使抽象化的概念、判斷和命題轉化為生動具體、通俗易懂的知識,用人民群眾熟悉的語言、喜愛的方式闡釋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學會用具象化、口語化、故事化的語言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轉換成“常識道理”,使抽象的理論變成言之有物的實話、言之有據的真話、言之有理的新話,把深邃的理論用平實質樸的語言講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人民群眾樂於接受的方式説明白,讓馬克思主義更好地走進人民群眾。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要把“曉之以理”和“動之以情”有機結合起來,努力讓大眾聽得進、記得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有兩種力量,即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強大的人格力量。這是對我們黨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的集中概括。我們要積極開展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注意表達中的情感交流,科學劃分受眾,認真研究其接受規律與心理特徵,針對不同的階層、群體和個體的思想困惑和思維盲區,將要表達的內容和道理融入真情實感之中,以便於大眾理解、接受並形成良性認知互動,使人民群眾不僅感到馬克思主義可信可用,而且感到理論可親可近。

  暢通和拓展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交流互動的渠道。在資訊與人的關係更加多元的大背景下,資訊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尤其要注重運用資訊技術,把網路傳播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渠道,把網民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對象,圍繞熱點焦點問題及時發聲,主動問需、問計于網民,既充分吸收人民群眾蘊含的豐富智慧和無限創造力,又及時回應人民群眾關切關注、解答群眾思想困惑,讓網際網路成為幫民困、解民憂、聚民心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新平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