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釋放“數字紅利” 鋪設富民強村之路

2019-11-17 12:2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近年來,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了大都市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促使鄉村生活煥然一新。從智慧農業蓬勃興起到農村電商日新月異再到職業農民層出不窮,數字經濟推動了鄉村的生産變革和效率變革,拓展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空間,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數字鄉村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為今後數字鄉村的建設和發展指明瞭方向和路徑。鄉村振興,未來可期。數字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將為“希望的田野”插上資訊化的翅膀,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完善基礎設施 為現代農業裝上“數據引擎”

  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需要資訊技術的保駕護航。目前,物聯網、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資訊技術在大田種植、設施農業等領域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比如,近年來,河南省鶴壁市通過實施“數字農田”等工程,小麥、玉米平均畝産分別增加36公斤、71公斤,化肥和農藥利用率提高6%。今年5月初,黑龍江農墾紅衛農場上演了一場全程無人作業實驗,無人駕駛平地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噴霧機接連登場,展示了農業生産的新模式。

  可以看到,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對接,推進了鄉村産業品質變革,驅動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而數字經濟在鄉村地區高速發展的背後,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目前,我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的比例均超過98%,提前完成國家“十三五”規劃目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創新驅動,離不開擁抱資訊化浪潮,必須把數據和資訊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讓網際網路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不斷深化,使資訊化在農村社會中的影響不斷擴大。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鄉村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和完善衛星、航空、地面無線感測器等“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採集系統,加快建設農業農村數字資源體系。同時,要立足鄉村産業和資源實際,促進新一代資訊技術與種植業、種業、畜牧業、漁業等全面深度融合應用,從而加速一二三産業融合,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産業鏈增值的收益。

  發展農村電商 鋪設富民強村之路

  在國家級貧困縣新疆巴楚,當地甜瓜通過電商平臺走出新疆銷往全國,3年間,瓜農們的畝均收入從400元提升到了3600元;在浙江、江蘇、福建等地的“淘寶村”,每逢“雙11”到來之際,都呈現出一派繁忙的火熱景象。這些是數字經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和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滑鼠一點,農産品出山”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有不少敢想敢幹的農民甚至闖出了名堂,成了“網紅”。據統計,2018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達到1.37萬億元,同比增長30.4%;全國農産品網路零售額達到2305億元,同比增長33.8%。農村電商的迅猛發展,為農産品上行開闢了新通道,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新空間。

  不能忽視的是,農村電商在結出碩果的同時,也面臨發展短板,比如物流體系不暢通、産品尚未規模化標準化、品牌支撐能力欠缺、電商人才匱乏等難題亟待解決。面對這些“成長中的煩惱”,就需要通過完善人才培訓、引導規模化經營、對接精準扶貧等舉措,進一步發揮電商在農村産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彌合數字鴻溝 提升農民網路素養

  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人,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2.25億人,佔比26.3%;我國非網民規模為5.41億人,農村地區非網民佔比為62.8%。非網民中,因不懂電腦和網路技能、不會拼音打字等限制而上不了網的佔比分別為44.6%、36.8%,因沒有電腦等上網設備而不上網的佔比為15.3%。

  通過這些數據,不難描摹出農村地區“非網民”群體的基本畫像,這也客觀呈現出城鄉之間存在的數字鴻溝。缺乏網路設備與上網條件、缺乏文化知識與上網技能,兩者相互作用和影響,共同構成了制約數字鄉村建設的瓶頸。

  建設數字鄉村,最終要讓農民受益。彌合數字鴻溝,除了加快提升農村地區資訊化硬體設施外,最為關鍵的還是要提升農村地區人們的網路素養和網際網路綜合應用能力,讓網路真正能為當地人所用,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産和生活。

  因此,在實現觀念和能力整體提升的過程中,政務機構和主流媒體應積極作為,進行必要的引導,開辦各種培訓班、開設各種線上課程都是不錯的途徑。針對日益紅火的農村電子商務,有關方面也可以籌劃並推進針對農民的商務訓練,採取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和交流輔導等方式,對農民進行商務活動的培訓。唯此,網際網路才能真正催生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夯實農村文化新的發展支點,才能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武曉娟)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