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

2018-03-27 15:0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夏錦文

  【學原文 悟原理】

  “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這是告誡各級領導幹部,在做好一些容易出彩的“顯功”的同時,也要以久久為功的精神多練一些“潛功”。

  “潛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正確政績觀,而且契合事物發展規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勇於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這裡告誡各級領導幹部的就是要有“潛功”意識和抓“潛功”的能力,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不搞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勇於擔當,真正做到對歷史和人民負責。這就是新時代各級領導幹部應該堅持的正確政績觀。歷史唯物主義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闡釋對我們樹立和堅持“潛功”理念也有啟發。列寧在論述新制度變革時就提出,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就必須從小事做起。事實確實如此,任何事情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不可能突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大跨越”。一個科技項目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團隊甚至幾代人持之以恒、攻堅克難的結果。同樣,一個地區的穩健發展、一項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工作,都浸潤著長期打下的底子和默默無聞的“潛功”。

  事實上,對於抓“潛功”,共産黨人早就有著深刻體會,並付諸行動。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就是楷模。在治理蘭考期間,雖然遇到的棘手難題一個接一個,但他始終堅持既治標更治本,確保可持續。比如,在治理流沙時,他知道泡桐樹成長週期慢,但考慮到是“百年大計,是基本建設,是改變蘭考面貌的重要一環”,因而竭盡全力帶領全縣幹部群眾開展育苗造林。他總是把群眾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引導幹部不要因為貪圖眼前利益去破壞長遠利益。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稱讚:“焦裕祿同志在蘭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眾心中鑄就了一座永恒的豐碑。”楊善洲也是如此,在雲南保山地委書記崗位上退休以後,他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12年。在這10多年裏,他沒有想著如何干出絢麗多彩、擂鼓喧天的政績,而是一頭扎進深山做一件造福子孫後代的豐功偉業。正所謂,綠了荒山、白了頭髮,志在當代、心向未來。回望這些“潛功”,我們無不體會到: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願望的,一茬接著一茬幹,必定會幹出實績,幹部群眾也一定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多領導幹部都把在任期間能幹出一番事業、創造一番業績、為百姓謀得福祉當作從政為官的追求。然而,有些領導幹部卻缺乏久久為功、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不自覺中滋生了“政績急躁症”,熱衷於急功近利地想著上“短、平、快”的大項目,傾向於搞形式主義,擺花架子。對容易看得見、能迅速顯現政績的工作樂此不疲,對需要花費時間、打持久戰的“長線”工作卻不願投入。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幹部考核機制尚不夠健全外,主要原因還是一些幹部沒有用心對待自己的崗位,缺乏長遠謀劃。有的甚至是幹一天算一天,屁股沒坐熱就想撈點顯見的政績借機走人。顯然,這些都與正確的政績觀格格不入,亟須糾偏。

  “政如農功,日夜思之。”農民種地要想有好的收成,就必須經歷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漫長過程,而不能搞畢其功於一役的短視行為。為官從政亦是如此。政績是領導幹部的“責任田”,影響當下、造福未來。進入新時代,各級領導幹部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擔當精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為政雅量和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不懈定力,才能真正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才能把“潛功”做成更入心的政績。

  (作者:夏錦文,係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