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創造美好生活既是為了人民又必須依靠人民

2018-03-27 13:32: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作者: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趙偉

  早在十八屆一中全會後的首次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就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幾年來,我們黨一直堅守著這份莊嚴的承諾,時刻將人民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頭。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開篇申明,全黨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更是指出“只要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奮鬥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達到創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偉目標!”可以説,美好生活已經成為當今的主題詞和關鍵詞之一。

  美好生活是中國人民從古至今的共同期盼

  回眸歷史,美好生活始終是中華民族深深的期望與不懈的追求,生活和平安定、人際關係和睦融洽、社會平等和諧,成為中國人民一直以來共同的希冀。但具體而言,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思想流派那裏,美好生活的內涵又有著諸多差異。儒家將“大同”視為人類最美好的生活狀態,但它作為過去的歷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儒家思想退而求其次,提出“小康”雖不及“大同”,卻以禮儀道德維繫起社會秩序,可以看作是比較美好的生活。道家不似儒家那樣關注社會政治問題,主張最美好的生活應是最符合“道”的自然法則的生活,即老子所言的“小國寡民”,這種觀點在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對“世外桃源”的描繪中得到了更為具象化的呈現。佛教則走得更遠,它直接將最美好的生活推到了遠離此生的彼岸世界,認為眾生唯有在天國凈土才能得到終極的安樂與幸福。

  美好生活在新時代包括多重內涵,且具有現實可能性

  今天的中國已經步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理解比古人要更加全面和深刻。概言之,當代中國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主要包括五重含義,即豐裕富足的物質生活、民主法治的政治生活、健康多樣的文化生活、公正和諧的社會生活以及為這些生活方式提供載體的美麗宜居的生態環境。這五個方面彼此交織,相互聯繫,共同構築起人民美好生活的時代內涵。

  如此美好的生活絕不是虛幻的烏托邦,相反具有牢固的群眾基礎,並建基於科學的歷史規律之上。從主觀方面看,美好生活的概唸有著鮮明的主體指向性,閃耀著以人為本的光輝。它與當下人民群眾不斷豐富的多樣化需要相契合,是對人民群眾現實需要的積極回應,有利於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客觀方面講,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新的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被解決的過程。邁入新時代的中國面臨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的解決不僅能夠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而且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和實踐基礎。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由人民親手去創造

  歷史總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歷史只能由人民群眾來創造。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既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又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的美好生活絕不是立刻就可實現的,因此這項艱巨的事業離不開廣大群眾的集體智慧,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持之以恒地團結奮鬥。

  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新時代的畫卷已經展開。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遵循“五位一體”總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定信念,銳意進取,既勇於憧憬未來,又時刻謹記腳踏實地,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