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握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方位

2018-01-05 09:4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錢乘旦

  把中國建成現代化強國,是中國人民為之奮鬥了幾代人的夙願。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令人振奮。在世界現代化發展史中準確把握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方位,明確中國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可以以高度自信向著既定目標前進。

  現代化的起點在西歐。西歐在中世紀是一個落後地區。從15、16世紀交接前後開始,西歐進入現代化進程。人們通常認為,西方的力量來自工業化,因此把工業化看作現代化的唯一內容。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現代化不等於工業化,現代化的起點也不在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發生之前的西方社會已經歷了許多變化,推動它走上現代化道路。我們今天知道的許多歷史事件,如城市的再生、商業的興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殖民擴張等,都在深刻改變西方社會的過程中推動了現代化進程。最重要的變化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它結束了中世紀的分裂,完成了國家統一,清除了導致西歐落後的根本原因,使其在強大國家的保護下開始走向現代化。可以説,沒有民族國家就沒有西方的崛起,也沒有西方國家的現代化。

  西歐早期民族國家執行重商主義路線,把各國帶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奠定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18世紀,英國開啟工業革命,巨大的財富被創造出來。到19世紀末,西歐各國已基本完成工業變革和社會改造,初步轉型為現代國家。幾百年的變化完全改變了西方面貌,把它從中世紀的農業社會轉變成現代的工業社會。變化的範圍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思想、行為等方方面面,因此是一個全方位的轉變。正是這種變化讓西方在世界力量格局中後來居上,一躍成為全世界的引領者。

  但西方的崛起伴隨著野蠻擴張,其強制性和暴力色彩令人髮指。西方國家用武力打開各國大門,將整個世界征服于腳下。一個血與火的過程在全世界展開:在那些非西方社會,原有的生活方式被破壞,原有的社會結構被摧毀,原有的本土文化遭洗劫,原有的土著居民要麼被消滅、要麼被奴役、要麼成為被征服的對象。被征服的人民在這個過程中飽受苦難。當他們思考西方為什麼如此強大時,把目光鎖定在工業生産方式上。於是,為了自救,為了生存,他們也開始追求工業化。從這個時候起,一個世界性的現代化過程就開始了。對世界多數國家而言,現代化是一個被強制的過程,所有非西方國家都是被迫進入現代化的。

  然而,事實讓非西方國家意識到,喪失主權的國家不可能實現工業化,受人統治的殖民地更不可能發展。因此,擺脫西方控制、建立自己的國家是所有非西方國家現代化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就沒有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從19世紀初開始,反抗西方統治的鬥爭就時有發生,到20世紀已成燎原之火,燃遍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族解放運動波濤洶湧、勢不可擋,最終使西方殖民體系土崩瓦解。

  現代化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長,而且意味著社會的全方位變化。19世紀,當工業革命在英國如火如荼時,工業化的社會影響就開始顯現。英國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分化、階級對立、環境污染、道德敗壞、治安惡化、人際關係冷漠,原有管理模式失效,國家功能不足以應對新的社會需求。英國的情況在其他西方國家重復出現,那時人們才意識到:現代化需要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調整,也就是建設現代社會。對非西方國家而言,建設現代社會是更艱巨的任務,會使現代化進程更加曲折。

  寫到這裡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對任何國家來説,現代化均包含三項任務:一是建立現代國家,二是發展現代經濟,三是建設現代社會。這三項任務相互銜接又彼此重疊:沒有現代國家就不能發展現代經濟,現代經濟發展又必定呼喚建設現代社會。比較成功的現代化國家都是能將這三項任務有機配套的國家。認識到這一點,就明白了什麼是“全方位的現代化”。

  以建立現代國家、發展現代經濟、建設現代社會為三大坐標軸,可以看出中國在恢弘的世界現代化進程中所處的方位。從建立現代國家看,如果説1840年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捲入世界現代化,那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便基本完成了建立現代國家的任務,形成統一、獨立、多民族的現代國家。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社會主義制度日益鞏固。從發展現代經濟看,中國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奇跡,僅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就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建成了體系完整、産能巨大的工業體系,具有日益強大的科學技術能力,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目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在快速縮小。從建設現代社會看,中國正處在既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又要解決大量社會問題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社會是今後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如同經濟建設一樣,中國的社會建設顯示出巨大的制度優勢:以科學理念為引領,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回顧歷史,中國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後來者,但用遠少於西方的時間取得了巨大的現代化成就;聚焦現在,中國現代化呈現出趕超西方的強勁勢頭;展望未來,中國現代化必將為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現代化的成就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它表明我們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進了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次,它雄辯地證明實現現代化並非只有西方一條道路,也不存在“標準的”和“唯一正確的”模式。事實上,不同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也是不同的,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多樣性更加明顯,找到適合本國的現代化道路是成功的關鍵。第三,它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中國現代化是和平的現代化、包容的現代化、共贏的現代化。在國際比較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顯示出明顯優越性。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依法治國、公平正義、崇德向善、民生幸福、社會和諧、中國美麗等日益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深層次內容。隨著各項事業順利推進,中國將一步步走向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作者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