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收入差距重在全面“提低”

時間:2010-09-19 16:11   來源:廣州日報

  古語雲: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但分配失衡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不同群體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九三學社日前在提案中指出,在我國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46,遠超0.4國際警戒線,10%左右的家庭佔有了45%的城鎮居民總財産,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産總額佔全部居民財産的1.4%。

  這個數據還只是城鎮居民之間的比較,如果將農民的收入考慮進去,相信差距會更大。低收入群體到底佔多少?有專家根據財政部的最新調查數據得出結論:在現在的收入結構中,我國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體合計佔總人數的64.30%。而溫家寶總理在與網民交流時則透露,我國低收入者大約有2.7億,困難群體約有一個億。中低收入群體如此龐大,無怪乎每次平均工資的統計一齣來,就有人發出“被平均”、“被拉高”的感嘆。

  鋻於低收入群體的現狀,扭轉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擴大的關鍵就在於提高這部分人的收入。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做法就是,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幫助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

  據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張世平透露,目前低收入職工比例大,且主要集中在一線和農民工群體。對他們來説,家庭收入來源往往全部來自於勞動報酬,因而“提低”也最為現實。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各地的最低工資標準雖然不斷調整,屢有提高,但從總體上看增長仍顯緩慢且水準偏低。好消息是,近來各地都傳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消息,如福建省近日起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漲幅達24.5%;浙江省從4月1日起將最低月工資標準從960元提高到1100元;廣東也擬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10%以上。

  然而,並不是所有低收入群體都能享受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好處,對那些沒有勞動收入來源的城鄉低保戶、困難家庭來説,如何增加他們的收入,就需要政府加大扶貧力度,一方面提高救助標準,增加困難補貼;另一方面則要創造再就業優惠條件,讓他們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

  而更大的收入差距則體現在城鄉收入差距上。來自農業部的數據表明,去年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擴大到12022元。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目前仍有4007萬農村人口尚未脫貧。如何增加這部分低收入者的收入,可謂是縮小收入差距的核心所在。提高農民工的收入固然很重要,但對眾多低收入農民來説,恐怕還要從盤活農村資源做起。這需要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讓更多的農村融入到城市化的發展中,建立一個公平的國民收入再分配體系。同時還要加大對農村的資源配置,為農村的發展輸送資本。比如説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打開“窮二代”的上升通道。

  目前我國收入結構呈倒丁字形,上部是高收入人群,底部是大量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最基本的還是要“提低”。“提低”落實到初次分配中,就是增加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改變“幹多掙少”的不公平分配格局;落實到再分配中,就是要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以減稅、減負的手段,讓低收入者享受“劫富濟貧”的好處。在這點上,“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提高個稅起徵點的建議很值得考慮。(李左)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