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保釣愛國熱情傷及兩岸經濟交流

2012-11-05 08:44     來源:台灣網     編輯:王偉

注意避免保釣愛國熱情傷及兩岸經濟交流

  近來,圍繞釣魚島主權問題,中國民間反日情緒高漲,不少人發動或自覺抵制日貨和日本品牌,對大陸市場格局造成明顯影響。例如9月份日係車在大陸的銷量下降幅度高達35%-60%,而德係、美係、韓係車銷售增幅都大大超過預期,德國寶馬汽車(BMW)9月進口銷售量上升59%。這些市場格局的變動並非經濟因素所致,也就是説,不是日本産品品質下降或成本上升引起的,而是中國消費者出於愛國熱情不願意使用日本産品或給日本企業提供賺錢的機會所造成的。

  這種舉動是否合理不是本文討論的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資金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日本産品或企業未必以純日資控股的形式存在,同樣日資控股也不會僅限于日本企業,也可能會出現在臺資企業或臺灣産品中。例如在10月31日的國臺辦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楊毅就近來網上傳聞的康師傅品牌的問題進行説明,明確認定康師傅是臺資企業品牌,一直有多方資金參股。可是,臺資品牌如果有日資參股就應該成為抵制的目標嗎?事實上,有日資背景的臺資企業非常多,這種情況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破壞大陸市場的正常秩序,打擊無辜的臺資企業,使大陸臺商遭受無妄之災。因此,在合理保護和引導保釣愛國熱情的同時,要注意避免其對兩岸經濟交流造成衝擊,乃至對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産生負面影響。

  臺資企業與日本有深厚的歷史聯繫

  臺資企業與日本企業的聯繫其來有自。日本對臺灣的50年殖民統治時期,採取“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經濟政策,臺灣成為日本米、糖等物資的重要供應基地,臺灣工業品自日本進口,呈現出典型的殖民地經濟形態。二戰以後日本借由投資與技術轉移等方式基本完成了將産業向臺灣轉移的過程,臺日産業逐步形成工業領域的垂直分工。日本在將中下游産業移至臺灣的同時,高度掌控上游技術與關鍵零組件並向臺灣出口,以投資帶動貿易。1990年代初在臺灣累計進行的3963個對外技術合作項目中,與日本的技術合作項目達2363個,佔近60%。另外,借由建立上下游供應鏈,日本9大貿易商社控制了66%以上的臺灣外貿。臺灣島內主要的大型私營企業幾乎都與日本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有的甚至是日本企業的“影子企業”與衛星工廠。

  2011年臺灣對日本出口182.4億美元,進口522.1億美元,貿易總額達704.5億美元。日本是臺灣第3大出口地,第1大進口來源地,也是僅次於大陸的第2大貿易夥伴。臺灣是日本第4大出口市場,第8大進口來源地與第4大貿易夥伴。2011年日本對臺投資金額為4.45億美元,日本是臺灣第5大外來投資來源地;臺灣對日投資為2.52億美元,日本是臺灣第6大對外投資地。日本赴臺旅遊人數自2010年被大陸超過,降為臺灣第二大遊客來源地,臺灣民眾赴日旅遊人數則僅次於赴大陸與港澳。

  總體來看,日本借由長期培養的人脈關係及投資與産品訂單等手段,與臺灣經濟保持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繫。尤其是在技術方面,戰後日本企業在確保掌握關鍵技術的前提下,普遍採用技術移轉、技術授權或委託代工等方式與臺灣企業合作,扶植培養臺灣新興産業建立與發展,臺灣經濟實際成了日本經濟的跟隨者與依附者。日本迄今也是每年按照日臺技術合作交流計劃固定接納臺灣派遣人員參訪的少數國家之一,為臺灣培養技術人才。

  從産業層面看,二戰後的半個世紀中,亞洲地區經濟發展大體依循學術界提出的“雁行理論”模式(K.Kojima, 1971),即在日本追趕美國之後,“四小龍”、“四小虎”、中國大陸、越南及南亞等地區相繼崛起,尤其是日本在産業結構變動的過程中依次將相關産業轉移至臺灣的現象非常明顯,有臺灣學者認為臺灣産業結構變動始終以雁行模式追隨日本産業結構變動(朱雲鵬,2002)。

  從企業層面看,臺日兩地企業保持著委託代工關係。日本企業為臺灣為數眾多的企業提供代工回銷渠道,採購其從日本進口原材料加工組裝後的産品。目前日本是臺灣第3大外銷訂單來源地,僅次於大陸與美國,2011年總金額為427.7億美元,佔臺外銷訂單總金額的9.8%。臺灣企業不僅需要日本的技術,同樣也需要日本市場。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專家專欄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